人民网>>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人民网>>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正文

  

炎炎夏日 谨防“热”病

霍寿喜

2016年06月30日14: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夏季天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热,高温环境对人体是个严峻的考验,会直接或间接引发许多病症。

  

  热射病

  热射病,就是通常说的中暑症。由于盛夏气温过高,人体散热出现困难,体温调节就受到限制。热量积蓄在体内,会引发全身发热、头晕、口渴、恶心等中暑症状。此外,高温导致人体盐分过多流失,水盐代谢平衡失调,使得血液循环发生障碍,出现肌肉痉挛、尿量减少、脉搏加快等“热痉挛”症(也是“中暑”之一种)。对于轻度的中暑病人,首先要让患者脱离高温环境,然后让患者喝一些盐开水,如有清凉药品(如十滴水、人丹、薄荷油),也应尽早使用;而对于严重的中暑患者,当务之急是要送医院抢救。

  热昏厥

  热昏厥主要表现为感觉精疲力尽,却烦躁不安,头痛、晕眩或恶心。此类患者多半不适应高温环境,常因在高温下体位改变、站立过久或从事体力活动等原因,发生头晕、眼花、恶心等症,严重者可猝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血压有轻度下降,或伴有体温升高。发现热昏厥患者,应立刻将患者移至阴凉通风处,解开衣扣,饮含盐饮料或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若仍不见效,应立刻送医院救治。

  热头痛

  临床实践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夏季的高温天气也容易引起头痛。夏季气候炎热,尤其是气温突升的初夏和气温超过37℃的酷暑时段,有疰夏史的人一般很难适应,于是植物神经功能开始紊乱,食欲减退,睡眠不足,头痛乏力,还常常伴有低热。这就是通常说的“疰夏性头痛”。夏季气温常常高于人体体温,因而汗液蒸发是人体散热的主要途径,当汗液蒸发过多,人体就容易脱水,脑脊液也相应减少,颅骨和脑组织的间隙就会加大。当体位变化,尤其是站立时,脑组织因轻度“下沉”或“震动”,使得脑上的神经根和血管受到牵拉,因而出现头痛症状。这种头痛又称“低颅性头痛”。

  热中风

  老年人体内水分比年轻人少,加上生理反应迟钝,所以在夏天最容易“脱水”。“脱水”会使血液黏稠,这对患有高血压、高血脂症或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使输向大脑的血液受阻变缓,发生中风的几率自然增高。预防“热中风”,首先是要注意补充水分。老年人要做到“不渴时也常喝水”;第二,有过中风史的病人,其家属要时时注意病人症状,一般来说,头昏头痛、半身麻木酸软、频频打哈欠等都是中风前的预兆,这些症状明显时,一定要去医院就诊,切不可视作一般的感冒或疲劳;第三,防暑降温要适时适中,饮食结构要科学合理,“保驾”药物要有备无患。

  热伤风

  夏季气温高,人体代谢旺盛,能量消耗较大,而炎热又常使睡眠不足,食欲不振,这样,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就下降,如果过于贪凉(如露宿、电风扇直吹、空调温度调得太低等),病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从而导致伤风感冒。这种“热伤风”,中医上称作“暑阴”,属于“四时感冒”中的“夹暑感冒”。它常常起病较急,症状一般是发热、恶寒、头痛、咽痛、无汗、小便赤红、全身无力。

  预防“热伤风”,关键是避免受凉,要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大汗淋漓时,不要立刻用凉水冲洗;还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一定的睡眠和饮食营养。一旦患了“热伤风”,如病症较轻,可用生葱白4根,煎汤频服,或服用藿香正气水、板蓝根冲剂、银翘解毒片等中成药;倘发热较重,则需去医院诊所治疗。

分享到:
(责编:张希、秦晶)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