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人民网>>健康·生活>>正文

许多疑难病患就像一团乱麻,让专科大夫一筹莫展

会诊 就是要竭尽所能帮患者(民生调查·走近白大褂①)【2】

柴秋实 赵敬菡 赵雨彤

2015年06月23日08: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会诊 就是要竭尽所能帮患者(民生调查·走近白大褂①)

  什么样的情况才能“享受”会诊

  什么样的病人能够进入疑难病会诊中心?“筛选是有条件的,病因要够复杂。也就是说,当一位会诊组的专家无法对患者情况做出明确判断时,在征得患者同意后,会将这样的疑难病例提交至会诊中心。”协和医院门诊部秦薇介绍。

  3个小时内,要为10位患者会诊。平均下来,专家们只有大概10多分钟的时间,去讨论1位患者的病情。“这么短的时间,能帮我找到治疗方案吗?”吴中辉有点忐忑。

  “前期准备时,除了完善辅助检查,在会诊前的上午,我们还会安排会诊组的医生,再对患者进行一次问诊。”参与会诊的医生告诉记者,下午讨论时间不需要太长,是因为有完备的前期准备。

  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副教授王维斌说,作为负责问诊的医生,从早上10点开始,他会仔细了解每位参与会诊的患者情况,包括患者之前接受过的检查、治疗方案以及效果等内容,汇总所有信息,在下午会诊时向专家们汇报。

  “最重要的就是理清患者的病史,许多患者病情复杂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数十年反复多变的病史、辗转多地的检查报告,就像一团乱麻。有时候遇上患者口音重、表述不清,可能得要花上半个多小时,才能问清楚。”王维斌说。

  “会诊可以解决几个问题:一是确诊病情,二是确定下一步的诊疗方案。为了让医生们高效完成诊断,会安排患者提前完成必要的若干医学检查。如果患者病情极为复杂,目前做过的辅助检查无法支撑起对病情的判断,专家们会告诉患者需要补充哪些检查,可能还会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副主任何小东教授说,“患者来会诊并不意味就一定能康复,我们要做的是竭尽所能去帮助患者。”

  靠“拼图”避免医疗局限

  据杨爱明介绍,国内始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专科分化在带来专科深入发展的好处的同时,也使人们陷入管状思维,外科、内科站在各自的角度思考问题,影像学手段各有千秋又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患者就医的盲目性、诊治的偶然性、医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充分展露出来。

  会诊模式打破了过去以治疗手段分科的旧机制,建立了以病种为单位的新机制。临床和医技多科室共同阅片、集体讨论决策,在大幅提高诊疗效率、为患者带来切实利益的同时,加深了医生对疾病的认识和对其他专科最新进展的了解,开阔了视野,丰富了思路,培养了全面思维,直接推动了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

  以胰腺疾病为例,国际著名医疗机构都先后开展了胰腺疾病的多学科协作诊疗,邀请多学科的专家进行集中会诊。国际上的数据显示,既往可切除胰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平均为10%—18%,多学科协作诊疗后5年生存率提高到27%。

  协和医院基本外科副主任张太平教授说,各专科拿出本领域最前沿的知识来这里交流,集体讨论将这些专科知识完整地串了起来,就像把大家各自手中的拼图拼在一起,就“拼”出疾病的全貌。每个人看到的不再是单个器官,也不是单个疾病,而是整个病人,考虑问题、下结论时就会更加全面周到。

  赵玉沛表示,国际趋势和协和医院自身的经验显示,建立疑难病会诊中心,最大限度地整合多学科资源,有效开展跨学科协作诊疗活动,不仅有助于建立某类病种诊疗的标准,同时会加速我国大型公立医院职责向集中解决疑难重症角色定位的转化,为疑难病患者提供高水平诊疗和优质服务,这才是三甲大医院应该啃的“硬骨头”。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许晓华、刘婧婷)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