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改变降低过早死风险
1月19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14年全球非传染性疾病现状报告》指出,每年有超过300万中国人在70岁前死于心脏病、肺病、脑卒中、癌症和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WHO将此类死亡定义为“过早”死亡。在2012年全球3800万名死于非传染病的患者中,有42%的人属于过早死亡,其实他们本可以避免这种不幸。
与“过早死”相比,大家对“过劳死”可能相对更熟悉。但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周迎春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不时就会听说“某某突然患上癌症”、“某某英年早逝”,其实“过早死”时时刻刻埋伏在我们身边。以癌症为例,最近几年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如肺癌、乳腺癌、淋巴瘤、肝癌、白血病等,年龄最小的患者甚至只有七八岁。糖尿病和高血压也同样如此,糖尿病的发病期本应该在40岁以后,但临床上的年轻患者却越来越多。还有不断传来的年轻人猝死的新闻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吸烟、运动不足、不良生活方式等都是早亡风险。WHO的报告指出,中国的很多关键性风险因素都高得令人担忧:超半数男性吸烟,超过4/5的青少年没有进行足够的体育活动,约1/5的成年人有高血压。空气污染也是早亡风险之一,除了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呼吸道疾病有关外,还与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癌症等存在联系。中华医学会会长陈竺在《柳叶刀》杂志发表的评论称,空气污染每年致使35~50万中国人早亡。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