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泄泻
泄泻是常见脾胃病证候。黄文东认为:慢性泄泻大多病程久而病情复杂,既有脾虚,又有湿滞,还常夹有肝郁、阴亏等,故治疗应从整体出发,辨证首重虚实。他常用健脾化湿抑肝法,其用药有以下特点:应用补气药,对于久泻阴分不足者,恐利湿而伤阴,较少选用茯苓;如气虚症状较甚者可加黄芪;但如气滞湿阻明显者则不宜。温里药喜用炮姜,有温中健脾、化瘀止泻的作用;脾胃虚寒甚者可加肉桂;久泻伤及肾阳,临床多用附子以温肾助阳,配合理中丸、四神丸等可增加温补脾肾、温中止泻的功效。对于脾胃素弱、肝气犯脾,致脾虚肝旺者,常用理中丸合痛泻要方加减。他认为,本病的肝旺不是肝经实火,故不能用龙胆草、栀子之苦寒泻肝,而宜用白芍之类,通过柔养肝体以达抑制肝用的目的。芍药配甘草能酸甘化阴,或与乌梅同用,抑肝以扶脾,而起止泻的作用。升麻与防风均能升清止泻,但升麻升清之力较防风为强。此外,对脾胃虚弱,肠中湿热较重,有里急后重者,也可用桔梗、生甘草。理气药常用广木香、枳壳、陈皮、制香附等。广木香用于慢性泄泻,既能理气止痛,又能助脾运之力。养阴药多应用于久泻伤阴者,常见舌红苔少,甚则红绛光剥,口干咽燥。在应用温中健脾治疗的同时,应兼顾养阴生津,要权衡运脾及养阴两者的轻重。金石斛较川石斛力量犹胜,如病情较重者,可用铁皮枫斗,因其生津功效更强,且有厚肠之功。生地黄、玄参均有润滑之性,熟地黄易滋腻碍脾,故属不宜。
对于慢性结肠炎,脓血便久治不效者,黄文东指出:治疗久泻与暴泻不同,久泻即使肠有湿热,也存在脾虚的一面,因此当使用白头翁、黄芩、黄连等苦寒药时,应与木香、炮姜等配合应用,使苦寒不致碍脾,清热不致伤阴。
若见大便频数而秽臭,后重不爽,腹胀作痛,此为湿热食积,应以清热化湿药(秦皮、黄芩之属)配以消导食积药(焦山楂、六神曲等)治之。对慢性泄泻因脾胃虚弱致肠道滑脱、大便溏薄、次数较多者,若腹不胀,无里急后重,临床往往加用煨诃子、煨肉果等涩肠止泻之品。其中,煨诃子酸以收之,煨肉果温以涩之,与炮姜、党参、白术等配伍,可相得益彰。若病久及肾,致脾肾阳虚,可用上述药物合熟附子同用。对于以上治疗初见成效者,黄文东常用汤剂处方的10 倍剂量,研为细末,水泛为丸,日服12克,分吞。每料丸药服两个月左右。(杨杏林 俞雪如 楼绍来)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