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中医名家
人民网>>健康·生活>>正文

黄文东:脾胃为本 用方轻灵【2】

2015年01月21日09:3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手机看新闻

治疗胃脘痛

引起胃痛的原因很多,就临床所见,胃脘痛的病机可归纳为肝旺、胃实、脾虚三个方面。“肝旺”指肝气偏旺,即肝气犯胃;“胃实”指食积、瘀血、痰湿等实邪停积胃中;“脾虚”指脾气、脾阳、脾胃阴虚诸虚证。脾虚则枢机不运,内湿酿生,又有寒湿、湿热之分。前者属实,后者为虚,实者祛邪以调气为先,虚者扶正宜分阴阳。

治疗胃脘痛,黄文东赞赏叶天士关于“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及“凡醒胃必先制肝”之说。因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病则侮其所胜,乘土犯胃,可表现为恶心、干呕、脘痛、胸痞、不食、吐酸水涎沫等症。他在临证时,根据症状与病情之不同,将肝旺所致的胃痛分为肝郁和肝气横逆、肝火偏旺、阴虚阳亢等几种类型。肝郁由于情怀不舒,抑郁寡欢,以致木不疏土,症见胸脘痞胀,胁肋隐痛,嗳气频作。若进一步发展可致肝气横逆,胃失和降则胁肋胃脘攻痛,恶心呕吐吞酸。一旦气火内炽,肝火偏旺,则嘈杂烦躁易怒,口干口苦,胃脘有灼热感。若气火耗伤阴津,引起肝阴亏虚,不能制约而肝阳上亢,则症见胃脘胀痛日久、口干、纳少、头晕、便干、舌红或光剥等。

黄文东常应用调气法治胃痛,所谓“调其气使其平也”。调气法的运用具体有五方面:一是调补气血;二是调和升降;三是调理脾胃;四是调气以疏肝、泻肝;五是调气以化瘀活血,如调气不应,说明病已入络,当予和营治疗,所谓“初病在气,久病入血”。

黄文东将辨寒热、辨虚实、辨气血作为胃痛之辨证要点。

辨寒热:偏寒者,症见胃痛剧烈,泛吐清水,形寒喜温,喜热饮,或伴腹痛、腹泻。苔白腻,脉弦或紧。治疗应温中调气散寒,可选用附子理中、大建中汤等。止痛可选肉桂、荜茇、荜澄茄、干姜;止呕可选吴茱萸、生姜;止泻可选炮姜、焦楂曲;外感风寒可加紫苏叶、六神曲。

偏热者,症见胃痛而有烧灼感,嘈杂,呕吐黄水,烦躁,口苦或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或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或数。治宜清泻肝火,选用左金丸,加黄芩、栀子等,可取良效。若兼见便秘、呕吐,可加少量大黄。

辨虚实:胃痛初起多为气滞,亦可每因受寒、夹食、夹湿引起胃痛,症见纳呆,口淡,体倦,胃中胀甚于痛,苔腻。此属实证。若夹寒湿者,治宜苦温以燥湿,用平胃散加木香、紫苏梗之类;若夹湿热,则宜辛开苦降,用生姜、半夏、黄芩、黄连之类。均可佐茯苓、薏苡仁等淡渗利湿之品。

久病多虚,又因体质差异而有阴阳气血亏虚之不同。如脾胃虚弱,津液不足,可见纳少,口干少津,舌红,脉细,用养胃阴法。取白芍、甘草酸甘化阴,进一步再加沙参、麦冬,甚则酌加乌梅、木瓜以制肝醒胃。若形瘦神疲,便溏者,此属脾胃虚弱、阴液难复的病例,再加石斛、人参之类,并与陈皮、佛手芳香理气开胃之品同用,以助药力。

辨气血:通调气机是胃脘痛的治疗纲领,调理气机也要辨虚实,分新久,讲升降。凡久痛不愈,见舌质青紫,痛如针刺而有定处,或痛无休止,胃脘处似有物顶住等症,都是气滞瘀阻的指征,当用活血化瘀之品。但活血化瘀药须与调气药同用,因为“人身之生总是以气统血”。活血化瘀亦要分轻重、辨寒热、讲进退。根据刺痛之轻重选用赤芍、丹参或桃仁、红花,疼痛剧烈时则用失笑散、延胡索;偏寒者加温通之品,如桂枝之类;偏热者用制川大黄祛瘀清热;有胃出血者加用三七、海螵蛸、白及粉。痛缓之后可用丹参、莪术以活血,最后用当归、丹参养血生血以收功。

黄文东还指出:由于“胃为之市”(交换之所,诸物混杂),无物不入,故用药首要平和,以减少对胃的直接刺激。过热则胃中灼痛,过凉则腹中雷鸣,偏润则胀满呕吐,偏燥则咽干痛剧。更要注意用药要轻灵流通、平和,以维护胃气之舒展通降。对于一贯煎或益胃汤等方剂,黄文东认为,只有病人嘈杂纳少、口干便难等肝胃阴亏症状明显时,加减应用才会收效。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李轶群、刘婧婷)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