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产科爱婴区护士长陈郁葱
每年八月的第一周是世界母乳喂养周,近年来中国妈妈们母乳喂养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母乳有多好早已毋庸置疑,但怎么才能让自己变成一头“奶牛”?母乳喂养到底有什么诀窍?为什么有些妈妈的乳汁像关不了的水龙头源源不断,但有些妈妈却怎么折腾都无法把宝宝喂饱?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成功背后的原因和诀窍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导致母乳喂养失败的案例中,却总有这几个误区的身影。下面就来听听广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产科爱婴区资深护士长陈郁葱的分析吧。
误区一:又稀又少的初乳喂不饱宝宝
“一般来说,妈妈分娩结束后就会有乳汁分泌,但我们在产房常常会听到一些妈妈们充满疑虑地的声音:‘这些是奶吗?怎么这么稀,像水一样?’”看着这些稀薄的奶水,有些妈妈就会以为自己没有奶,或者担心自己的奶水喂不饱宝宝,从而打击了母乳喂养的信心。
陈郁葱说,其实98%的妈妈都是能够分泌乳汁的。“那些像水一样的乳汁其实就是初乳,比黄金还珍贵。”产后7天内的乳汁叫初乳,初乳比成熟奶更好,别看它质地稀,量又少,但初乳中蛋白质含量较成熟乳多,脂肪和乳糖含量较成熟乳少,最适合新生儿的需要。而且初乳中含有许多白细胞和抗体,能抑制或杀死细菌和病毒,被称为最早获得的口服免疫抗体。此外,初乳中含有生长素促使小儿的肠道发育、成熟,能防止产生过敏反应。
初乳阶段,妈妈分泌的乳汁会积聚在乳腺导管中,需要靠宝宝的第一次吸吮来刺激乳腺管,使乳腺管畅通并分泌泌乳素。“所以我们鼓励在婴儿出生后的半小时内就要开始让他们去吮吸妈妈的乳头,实践证明,要刺激乳汁的分泌,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方法了。”
误区二:孩子老哭就是吃不饱
“有些妈妈觉得孩子老是哭闹就是因为吃不饱,所以顶不住家人的压力过早地给宝宝添加了配方奶粉。”陈郁葱说,其实刚出生宝宝的胃只有黄豆大小,几天或一周之后会逐渐有玻璃弹珠大小,然后随着年龄增长再逐渐变大,“由此可见,在宝宝刚出生的阶段,即使妈妈只能分泌很少量的乳汁,也足以填满宝宝细小的胃部。”所以,当宝宝哭闹时,并不一定是因为肚子饿,更多情况下是因为缺乏安全感,需要妈妈的安抚。至于有些妈妈说“宝宝喝完配方奶确实就不哭闹了”,陈郁葱认为,这可能是因为配方奶的口感好,而且饱肚时间长。
怎么才能知道宝宝到底吃饱了没有呢?
陈郁葱说,喂奶时能听到孩子的咽奶声,宝宝24小时内至少排尿6次,大便一天2-4次,而且两次喂奶之间孩子显得很满足,体重一周可长125-210克;奶足的母亲在喂奶前感到乳房丰满、胀,喂奶后乳房柔软,喂奶时有下奶感……这些因素都能帮助妈妈判断宝宝到底吃饱了没有。
误区三:产后要多吃补品才有奶
陈郁葱说,他们在产房见过不少产妇的家属,宝宝刚出生就给妈妈们送来各种炖品、补品,唯恐妈妈不够奶饿着了宝宝。其实这样做往往容易适得其反。“前面已经说过,妈妈乳汁的分泌关键要靠宝宝吮吸。通过宝宝的吮吸,妈妈的乳腺管通畅了,乳汁才能源源不断。相反,如果乳腺管还未通畅,妈妈就进食过多的营养品,反而会导致乳腺管堵塞,不仅难下奶,还容易引发乳腺炎。”
其实,妈妈的饮食结构并不会对乳汁的营养成分构成太大的影响。乳汁减少,一般并不是因为妈妈们吃得不够多,而是与宝宝吸得少、妈妈休息睡眠不好和心理压力大等有关。一般来说,“月子”期间保持日常饮食即可,但要适当增加流质食物,陈郁葱认为,哺乳期间水分的补充应该比正常量增加20%。
陈郁葱指出,食疗催乳在科研方面暂时还是空白的,但是在民间,确实有通草瘦肉煲汤、花椒煲鸡等催乳的食疗方。“按照我们的经验,一些合理的饮食疗法,不仅可补充妈妈身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也可以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增加泌乳量,提高乳汁的质量。”陈郁葱推荐了10个催乳食疗方。
1.大鱼骨4条煎熬汤;
2.虾米炖米酒;
3.五指毛桃60克+1只猪脚煲汤;
4.鲜橙汁冲米酒:鲜橙汁半碗+米酒2汤匙;
5.鸡血藤60克+1只猪脚共炖;
6.木瓜250克+带鱼200克煲汤;
7.北芪20克+当归10克+山甲10克+通草5克+1只猪脚煲汤;
8.通草10克+酸木瓜10克+鱼尾炖汤;
9.4只猪脚+花椒少许+瘦肉(鸡)煲汤;
10.通草+瘦肉+王不留行煲汤。
另外,陈郁葱还教授了正确的喂奶姿势:应该以母亲舒适、松弛,婴儿快乐、满足为原则。喂奶的姿势有好几种,包括摇篮式、骑坐式、躺式、足球式、滑动式。但无论何种方式,都要讲究“三贴”的原则:即腹贴腹、胸贴胸、母亲的乳房贴宝宝的下巴。(记者黎蘅 通讯员黄贤君 实习生林子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