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一段音频竟成了检验年龄的“最残酷”的工具!日前,一篇名为《据说超过35岁的人,就再也听不到这个声音了》的文章红遍朋友圈,大家纷纷转发,测试自己能不能听到。神奇的是,60后,70后,甚至部分80后果然凑近耳朵也听不到。而“残酷”的是,对于90后和00后而言,这却是无比清晰的一段噪音!真有这么神奇的声音?专家解释,这段音频其实是刺耳的高频电流声,对耳朵大有伤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听力首先减弱的正是高频听力。
采访专家:江苏省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研究员,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听力学组副组长李晓璐
不同年龄的人听觉范围不尽相同
为何很多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听不到那高频的声音?
高频低频,是指声音的高低,我们用声波的物理特性“频率”,即每秒振动次数来决定,其单位是赫兹。
人耳正常的听力频率在20-20000赫兹内,分为低频、中频和高频三档。
好几年前,英国的商家请有关方面发明了一种“青少年超音驱逐器”,这种装置能发出频率高达14400赫兹的电流声,这声音成年人听不到,但年轻人却能听到,因其声音非常的刺耳,所以他们再也不到商店门口喧哗嬉闹了。
这个“超音驱逐器”的原理,是不同年龄的人,其听觉范围不尽相同。如:小孩子能听到30000~40000赫兹的声波,而50岁以上的人却只能听到13000赫兹的声波。
这次朋友圈里传的那个音频的声音,也是哧哧的刺耳的高频电流声,所以三十多岁以上的人群大都听不到了。
为什么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首先减弱的是高频的听力?
关键的听觉结构在内耳耳蜗里
先来看看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人的耳朵由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组成。
外耳:耳廓集音后,把声波传入外耳道并到达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
中耳:当鼓膜振动时,中耳腔内3块相互连接的“听小骨”也跟着振动起来,并将声音放大,引起内耳的门户——卵圆窗膜的振动。
内耳:内耳中有一个蜗牛状的结构,叫耳蜗。一个弹性的隔膜横贯耳蜗,将其分割成上下两部分。这个隔膜被称为基底膜。
基底膜上排列着“听觉毛细胞(顶部有一簇明显的细细纤毛)”。毛细胞有外毛细胞和内毛细胞之分。
卵圆窗膜振动后,充满耳蜗内部的淋巴液开始振动,随之基底膜开始振动,其上的“外毛细胞”的纤毛随之“起舞”——外界声音轻缓,它们则轻轻颤动;声音震耳,它们则向一边歪倒,或者在声浪中弯腰萎缩,像一株遭遇飓风的小树……
导致其“起舞”的声波(机械能)转换为生物电信号后,传递给内毛细胞,内毛细胞的轴突汇聚成蜗神经纤维,将电信号传至位于大脑颞叶的听觉中枢,这样我们就听到了外界的各种声音。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