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科普要闻
人民网>>健康·生活>>正文

专访陈君石院士:吃坏肚子,头号食品安全问题【2】

2015年08月10日10:29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独家专访陈君石院士:吃坏肚子,头号食品安全问题

  平均6.5人中就有1人次患食源性疾病

  生命时报:目前,我国食源性疾病有多严重?

  陈君石:很遗憾,我国目前还没有全国范围内食源性疾病发病的准确数据,但可以从两组数据看出该问题的严重性。美国疾控中心的数据显示,经过10年的努力,2011年,美国食源性疾病总发病数由2001年的7200万人次,降至4800万人次,每年3000人死亡。总体上看,我国人口多,卫生环境、饮食习惯等都比美国差,食源性疾病的患病人数只会比美国更多。

  2012年上半年,我国一项涉及9个省市的食源性疾病主动监测发现,估计每年有2亿多人次罹患食源性疾病,平均每6.5人中就有1人次。从每年好几亿人次发病这点上讲,食源性疾病当然是食品安全的头号劲敌。

  我国卫生部门每年收到的食源性疾病发病报告,大致只有2万~3万人发病。实际上,这仅仅是食源性疾病发病人数的“冰山一角”。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食源性疾病漏报率在90%以上,而发展中国家则在95%以上,我国的漏报率可能更高。

  生命时报:漏报率如此之高的原因何在?食源性疾病在哪些场所比较容易发生?

  陈君石:从我国情况来看,漏报率高与报告制度的执行性较差和报告体系还不够完整有关。相对于急性传染病,食源性疾病报告的强制执行力度较小,报告主体(医疗卫生机构)对本身的职责也还不够明确。大家都知道各地疾控中心需要上报,但医疗机构要不要上报、什么类型的医疗机构要上报等,从体制上强调得很不够。由于食品安全是大事,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不影响政绩,会压着不报,也有的当成急性传染病报。

  根据分析,发生在餐饮服务单位的食源性疾病事件数最多,包括饭店、食堂和乡村酒席等,占到了食源性疾病总数的55.4%;发生在家庭中的食源性疾病也十分普遍,占到总数的40.0%,但这往往被大家忽视。

  做到五点能预防

  生命时报:要想远离食源性疾病难度有多大?老百姓最应该做的改变是什么?

  陈君石:在生活中预防它的难度并不太大,最关键的是要坚持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食品安全五要素”。老百姓最应该做的改变是意识上的转变,一定要高度重视食源性疾病,知道它会直接影响健康,是比添加剂、农残等更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具体来说,“食品安全五要素”指的是:

  第一,保持清洁。大家别小看洗手,它能洗掉很多致病菌。除了餐前便后要洗手外,在做饭的过程中尤其是生熟食品交替时也要注意洗手。厨房用具要保持清洁,尤其是碗筷、刀具、抹布等,厨房和储存食物的地方要注意防虫防鼠。第二,生熟分开。要使用两套刀具、案板、器皿等分别处理生、熟食品。第三,烧熟煮透。食物要彻底做熟,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品。第四,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绝大多数的致病微生物都喜欢室温环境。熟食在室温下别放2小时以上,所有熟食和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最好在5℃以下),冷冻食物最好别在室温下化冻。第五,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水果蔬菜要彻底清洗干净。

  生命时报:现在很多人感叹,“我们还能吃什么”,您对此怎么看?

  陈君石:担忧吃了不安全的食品会影响健康,这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因为“听说”我们被各种有毒有害物质包围了,就觉得“我们还能吃什么”其实是没有道理的。

  一种食物能不能吃,关键在于看它损害健康的风险有多大。“吃”其实是不存在零风险的,想一点儿风险没有,不现实也不科学。比如北京烤鸭皮中含有致癌物多环芳烃,但它只在烤鸭皮中有且含量很低,人们也不天天吃烤鸭,因此“风险”很低,烤鸭依然是可以享受的美味。

  我国的食品总体上是安全的,是有很大进步的。当然,其中的问题确实也不容忽视。今年7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公布了针对11大类食品552批次样本的抽检结果表明,合格率达95.3%。数据显示,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食品合格率仅为50%~60%。以酱油为例,过去是作坊式生产,合格率较低,现在大品牌酱油的合格率几乎达到100%。▲(本报记者 江大红)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许晓华、刘婧婷)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