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广东省卫计委获悉,截至6月5日,全省共9个地市报告登革热确诊病例34例,比2014年同期报告的11例有所增加,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其中本地病例3例,输入性病例31例。输入病例来源地主要为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巴西等地。
广东省疾控专家评估认为,今年以来东南亚国家登革热疫情持续高发,形势严峻。今年广东省首例本地感染病例发生时间(4月11日报告)较近5年(多在六七月份)提前了2个多月,全省的发病高峰可能比往年有所提前。由于广东与东南亚等地区商贸旅游往来频繁,气候适宜蚊虫孳生,尤其是近期雨水较多,部分地区蚊媒密度上升明显,发生输入及本地登革热疫情风险进一步增加。
相关链接:登革热是什么病?
登革热病一种发生在南方的疾病,北方的人似乎很少听到这样的病名。而且这也是一种传染病,是由蚊虫叮咬以后传播的,这种疾病来势很凶猛,也会危及到生命。
登革热(dengue fever)又称波尔加热、五天热等。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发热性疾病,其特征为发热、关节痛、肌肉痛、皮疹、淋巴结肿大和白细胞减少。
根据抗原性的差异,登革病毒可分为四个血清型,各型之间以及与乙型脑炎病毒之间都有部分交叉免疫反应性。
初次感染者,于病程的第4~5天即可在血清中检出特异性抗体,2~4周达高峰,可呈低滴度维持数年以上。
登革病毒在伊蚊胸肌细胞、猴肾细胞及新生小鼠脑中生长良好,病毒在细胞中的复制可导致细胞病变。目前最常用于分离登革病毒的细胞株是来自白纹伊蚊胸肌的C6/36细胞株。
登革病毒耐低温,在人血清中保存于-20℃可存活5年,-70℃可存活8年以上。然而,登革病毒不耐热,于60℃,30min或100℃,2min即可被灭活,对酸、洗涤剂、乙醚、紫外线、甲醛等亦敏感,较易被灭活。
登革病毒感染可使艾滋病患者体内的1型人免疫缺陷病毒复制出现暂时性抑制。
登革热病的具体表现
1、发病突然,来势凶猛,体温迅速达39℃以上,一般持续2~7日,呈现反复状态,一些人于第3~5日体温降至正常,1日后又再升高起起伏伏。不过,如果儿童感染此病,起病较缓、热度也较低。在发烧的同时伴有头痛、背痛和肌肉关节疼痛,眼眶痛,眼球后痛等全身症状。有过敏、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差、腹泻和便秘等消化道症状。颜面和眼结膜充血,颈及上胸皮肤潮红。而与感冒发热不同的是,发热期脉搏不快,相反可出现相对缓脉。
2、不仅发热,还可出现皮疹。一般于发病后2~5日出现,初见掌心、脚底或躯干及腹部,渐次延及颈和四肢,部分患者见于面部,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稍有刺痒,也有在发热最后1日或在热退后,于脚、腿背后、踝部、手腕背面、腋窝等处出现细小淤斑,1~3日内消退,短暂遗留棕色斑,不过,如果体温退了,斑也会退去。
3、发病后的5~8日会开始表现出血的症状,约半数病例可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程度的出血,如鼻衄、皮肤淤点、胃肠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等。
4、淋巴结肿大全身淋巴结可有轻度肿大,伴轻触痛。
5、此病还会表现为肝肿大,病后患者常感虚弱无力,完全恢复常需数周。如果是重型登革热,病程第3~5日,出现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呈脑膜脑炎表现或有些表现为消化道大出血和出血性休克。而重型登革热常因病情发展迅速,因中枢性呼吸衰竭和出血性休克而死亡。
休克一般发生于病程第2~5日,持续12~24小时,患者烦躁不安,四肢厥冷,面色苍白,皮肤出现花纹,体温下降,呼吸快而不规则,脉搏微弱,脉压进行性缩小,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出,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偶有昏迷。若不及时抢救,4~10小时死亡。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