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公众“防癌意识”的提高,“肿瘤标志物”检查逐渐成为热选项目。不过,也有一些体检者拿到体检报告后误读检查结果,以为自己患上癌症而虚惊一场。如何读懂名目繁多的肿瘤标志物检查项目?检查结果显示“异常”是否就表示患癌?就读者关心的问题,羊城晚报记者采访了广州市中医医院肿瘤科主任张华。
Tips
常用肿瘤标志物项目
1、EB病毒壳抗原VCA/IgA抗体和早期抗原EA/IgA抗体
主要针对早期发现鼻咽癌,抽血检查。鼻咽癌有“广东癌”之称,在广东籍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检查EB病毒壳抗原VCA/IgA抗体和早期抗原EA/IgA抗体,可以早期发现80%的鼻咽癌,并在鼻咽癌被确诊前4-46个月显示阳性反应,具有很好的预警作用。
2、人乳头状病毒(HPV)
主要针对早期发现宫颈癌,取宫颈分泌物检查。人乳头状病毒(HPV)感染是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主要原因。检测HPV高危型(HPV16,18)是目前筛查宫颈癌及其癌前病变的一种手段。有统计,99.7%的宫颈癌患者HPV呈阳性。体检如发现HPV阳性,应进行抗病毒预防和定期细胞病理学检查。
3、甲胎蛋白AFP
主要针对早期发现肝癌,抽血检查。慢性乙型病毒性(HBV)肝炎和慢性丙型病毒性(HCV)肝炎者患肝癌的危险度远高于非携带者。此类高危人群定期做甲胎蛋白AFP检测,可早期发现60%-70%的肝癌。为避免甲胎蛋白阴性肝细胞癌的漏检,宜考虑增加穿刺细胞学、影像学和其他肿瘤标志物配合检测。
4、糖链抗原CA125
主要针对早期发现卵巢癌,抽血检查,可发现50%-60%的卵巢癌。
5、癌胚抗原CEA
主要针对肺癌和胃肠癌,抽血检查。可发现70%-80%的肺癌和胃肠癌。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