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地化管理是解决异地就医报销难问题的最大障碍
留在老家,就要面临和儿女们的长期分别;跟着儿女,又经不起异地就医报销的来回折腾。希望异地报销能更方便些,就成为许多“漂老人”和子女们的最大心愿。
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顾昕认为,现在在全国范围内打通医保报销还有难度。他提到,目前,我国医保体系实行属地管理,很多情况下,医保政策是区县级统筹,“各自有各自的医保规定,报销种类、报销药品目录也不一样,统一起来比较困难”。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仇雨临也表示,受实践发展等诸多现实因素的制约,目前,尚未出台全国统一的异地就医报销政策。
据仇雨临介绍,现有的异地就医报销政策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已经开通了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的地区,包括区域性、点对点的异地就医结算,以及在全省范围实现了异地就医即时结算的地区。在这些地方,患者不需要自己“垫支”。“看病就医时,直接刷卡就可以实现即时结算。”仇雨临说。
另一种是还没有实现异地联网结算的地区,据仇雨临介绍,这就还需要患者先行垫付,再回参保地报销。
“但无论哪种,医疗保险都有属地性原则。”仇雨临说,根据目前的政策,只有两种情况下的异地就医是可以报销的:一种是在外地的急诊急救,另一种是在参保地办理了异地就医报备手续。
顾昕认为,属地化管理,使得管医保的机构非常多,呈现出碎片化的问题。“别说跨省、跨市,就是跨区县就医,都会产生报销难的问题。”顾昕坦言,这种医保体系带来的麻烦,甚至可以体现在一颗小小的六味地黄丸上。
“全国有几十家药厂在生产六味地黄丸,各省药品集中招标制度不一样,中标的牌子也不同。老百姓不看目录,就不知道这个差异。如果在异地就医,没有医保所在地药品目录中的那个牌子,就没法报销。”
一位从黑龙江牡丹江市来北京生活的“漂老人”就曾向顾昕倾吐过自己的不解。“牡丹江和北京都在中国,为什么我在牡丹江市交的钱,不能挪到北京来用呢?”
顾昕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想法,但现实的问题是,北京的外来人口太多,如果来京的人都在北京报销,光相关工作人员的匹配,就是一大难题。
“更何况各地的规定还不一样。”顾昕说,县区级统筹让全国的报销规定五花八门,如果全国报销的规则是一样的,才有可能实现打通。因此,顾昕认为,最要紧的是要把医保体系的统筹层次提高。
“其实,异地就医报销难的问题,不光老人有,所有在异地就医的人都会遇到。”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庹国柱说,“现在人口流动性那么大,年轻人可能上半年在北京工作,下半年就去了上海工作。医保问题将来会越来越突出。”
庹国柱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实现全国联网。但他也表示,目前直接实现全国联网的难度还比较大,“可以先实现省内联网,再慢慢扩展到全国。”他建议。
此外,庹国柱还提到,现在,各地的报销药品目录也都不一样,全国的医疗目录怎么能较好地统一起来,也是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