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人民网>>健康·生活>>正文

女人们的福利!名医解读伤害女性的五大疾病

2015年03月09日08:14  来源:健康时报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妇女节福利 名医解读伤害女性的五大疾病

  由于女性自身的生理特点,有些疾病很容易盯上她们,令她们身心憔悴,健康时报小编特别整理了5种更易伤害女性健康的疾病,让专家给女性朋友们的健康提个醒!

  指导专家: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内科主任刘梅林

  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任刘梅颜

  医科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徐兵河

  医科院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王翔

  空军总医院肿瘤放疗科主任夏廷毅

  北京美中宜和妇儿医院妇科副主任丁西来

  北京协和医院妇科主任谭先杰

  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是威胁女性健康、导致中国女性死亡的首位原因。女性心血管风险容易被低估,女性的基因、凝血功能、激素、妊娠及社会因素,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临床表现、疾病诊断、药物代谢和防治策略均有别于男性。我国女性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简称动粥疾病,ASCVD)防控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和肿瘤相比,心血管疾病是威胁女性健康、导致中国女性死亡的“头号杀手”。其中,卒中是我国人群心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类型,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目前,我国人群心血管疾病的模式发生转变,主要表现为冠心病、缺血性卒中发病率持续增加,出血性卒中发病率下降,冠心病增加幅度大于缺血性卒中。

  冠心病、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都属于动粥疾病的范畴,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也是动粥疾病的高危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人群,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

  女性应当如何防控动粥疾病呢?

  首先要了解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特有的危险因素,以识别高危人群及早干预。对于曾发生先兆子痫、妊娠代谢综合征,存在抑郁或其他精神心理异常的女性,应密切监测相关危险因素。对于年龄≥55岁、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一级亲属中<65岁)、吸、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危险因素的女性,应加强综合管理。

  对于没有上述危险因素的女性来说,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来进行预防,如禁烟限酒(不吸烟,还要注意避免吸二手烟)、饮食方面(对水果蔬菜摄入,对全谷物或高纤维食物的摄入等)、运动、体重控制以及心理调节(减轻精神心理压力,保持良好心态及睡眠)等。

  对于有危险因素的女性和已经被确诊为动粥疾病的女性患者仅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是不够的,必须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的药物治疗,比如服用他汀类药物,才能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取得防控效果。

  心理疾病

  近年来,多重角色的负担、竞争的压力和矛盾的生活状态使中国女性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再加上当前社会仍残存对女性的歧视和偏见、社会竞争中仍有一定程度的不平等,我国女性在内心受到传统文化约束的同时受到现代文化及女权主义的影响,一方面要求重视家庭,提倡做一名贤妻良母,一方面要求走出家门,与男性一样在社会上承担责任与义务。据统计,女性与男性抑郁的发病率约为2:1,且女性抑郁的病程较长。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网在2005年对5000余人的调查中发现,有27.45%被调查女性存在一定程度心理问题,如神经衰弱、焦虑、忧郁等,其中以患抑郁症的女性居多,为男性的3.5倍。

  女性一些特有的生理周期会影响情绪的改变,形成其独有的精神心理特点。

  1.月经期。在月经期,性激素及垂体促性腺激素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影响女性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在经前期和月经期女性容易出现消极情绪,易出现烦躁、抑郁、焦虑、易激惹等不良倾向。如部分女性在月经来临时易患“经前期综合症”,主要指在月经来潮前4-5天,出现一些异常行为或症状,如头痛、注意力差、焦虑抑郁、暴躁易怒、乏力等,部分人会出现睑及肢体的水肿,严重者会有突发性的“神经质”。异常行为会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女性的情绪,甚至进展为抑郁状态。在经前期 、绝经期、产后及服用避孕药的女性中抑郁的发生十分常见。

  2.孕期。在孕期由于疲劳、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以及孕晚期身体的日益笨重、可能发生的妊娠水肿、妊娠高血压等妊娠并发症等不良的躯体感受易使孕妇感到心情低落,另外对胎儿的健康、分娩是否顺利的忧虑等也严重影响孕妇的心理状态。常常有孕妇由于过于敏感或忧思过多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3.更年期。更年期是女性特有的阶段,由于卵巢功能的快速减退、雌激素分泌的逐渐减少、月经的紊乱甚至绝经,由此带来神经内分泌、精神、心理等一系列的变化,更年期的女性往往容易陷入悲观、忧郁、焦虑或烦躁不安,焦虑是绝经期女性常见的情绪反应,有的女性可能患“更年期综合症”,临床表现为全身发热、面部潮红、眼花、耳鸣、头痛、眩晕、失眠、多梦等症状,在心理状态上易出现易激惹、神经衰弱、焦虑、抑郁等消极心理。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许晓华、刘婧婷)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