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中医名家
人民网>>健康·生活>>正文

吴志成:从娃娃兵到蚂蚁药物专家【2】

2015年02月06日08:5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手机看新闻

跟随名师求医道

1956年,国家号召“西学中”,中西医结合两条腿走路,增加为伤病员服务的本领。吴志成参加了黑龙江省卫生厅组织的第一期针灸师训练班。6个月后,他成了一名中医针灸医师。1960年,他拜黑龙江省名中医、如今的国医大师张琪为师,深入系统地学习中医理论方法。张琪鼓励吴志成将蚂蚁治疗类风湿和针灸相结合,用之于临床实践,会大有可为。张琪还根据他治疗风湿病的临床经验,用毛笔写出“治痹十方”送给吴志成。

50多年来,张琪老师的教诲一直激励着吴志成。至今他在临床上遇到疑难问题,仍常打电话或写信向老师请教。他感慨地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今天他能在蚂蚁治疗类风湿病方面有所成就,与老师的指教是分不开的。

历经坎坷矢志不渝

1983年12月25日,全国第一届营养研究会在北京召开。吴志成作了“新保健食品资源——蚂蚁”的学术报告。营养研究会顾问于若木女士鼓励他,“蚂蚁资源丰富,开发利用起来会为人类造福”。

好事多磨。会议期间,在招待所休息的吴志成凌晨被一阵敲门声惊醒,开门一看是两位警察,原来他被人诬指“研究蚂蚁误病害民”。

吴志成在哈尔滨应用蚂蚁治病也曾遭到有关部门的反对。尽管如此,他始终坚信,能治病,就要好好研究探索。为了得到社会承认,他写了一些关于蚂蚁的科普文章,宣传有关科学知识。但是,当时发生了四川南溪几个青年鲁莽地捉蚂蚁服用,出现皮疹、腹痛、腹泻等中毒反应事件,使蚂蚁研究者被视为“卖假药的江湖骗子”。吴志成说,其实我国有2000多种蚂蚁,经过筛选可食用药用的不足10种。

对未知领域的探索绝不可作为定罪的依据。他向国家有关部门申述,并对簿公堂,最终洗清了不白之冤。两年后,他可以坐下来重新开始自己的研究了。此时,他在东北民主联军的老领导和老战友建议他回归部队继续研究蚂蚁,特意安排他到部队一个药厂当顾问,并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和生活条件。这使他能够集中精力投身研究。

1988年5月2日,他写作的2000多字的专论《开发蚂蚁营养宝库》在《人民日报》发表。文中说,蚂蚁是微型动物宝库,天然药物工厂,资源丰富,深入研究广泛开发利用大有可为。不久,吴志成又在《中医杂志》《中医药研究》《自然杂志》等权威期刊发表了多篇“蚂蚁食疗”的相关论文。吴志成独辟蹊径、披荆斩棘30多年研究蚂蚁的成果逐渐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认可。

蚂蚁登上了科学殿堂

1988年6月,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卫生处成立了国内外首家蚂蚁研究治疗中心和蚂蚁治疗风湿病专科。吴志成被聘为中心技术顾问并兼任风湿科主任。

鉴于国内外均无国家级蚂蚁药物,也无专著,吴志成动手做了攻关蚂蚁治疗风湿病药物的规划。他邀请到恩师张琪、军队中医学会负责人赵冠英教授、广西中医学院赵一教授、昆虫学专家唐觉等7位专家担当顾问,吴声成任蚂蚁药物攻关小组组长,由天津药物研究院对蚂蚁的毒性、药理、免疫、营养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1998年8月13日,根据吴志成验方,以野生良种蚂蚁为“君药”,辅以活血化瘀、滋补肝肾、强筋壮骨的名贵中药研制而成的“玄七通痹胶囊”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和生产批件。由南京中山制药厂生产,当年即投放到全国市场。这是我国也是世界首个蚂蚁药品,填补了国内外蚂蚁药用的空白。

吴志成在担任蚂蚁研究治疗中心主任和南京龙蟠医院业务院长时,一方面坚持门诊和巡诊,还利用讲学和交流的机会,考察蚂蚁资源,以期推进蚂蚁药物的研究开发。近10几年来,他先后出版了《中国蚂蚁疗法》《蚂蚁与类风湿关节炎》等10部200万字的蚂蚁疗法专著。

吴志成在蚂蚁疗法研究方面已走过65个春秋。问及他今后的打算,他说,“蚂蚁世界还有许多奥秘,能治疗很多病,我只是一个马前卒。我还要在有生之年研究出蚂蚁治疗糖尿病的国家准字号药品”。

“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吴志成以之作为一生的座右铭,在这位年近8旬的老人身上,让人感受到了中医中药人济世救人的热诚和风骨。(唐在陵)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李轶群、刘婧婷)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