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求源 平脉辨证
李士懋早期临床对脉诊并不是很重视,但临床中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使他独重脉诊的诊疗特色逐渐形成。他深研经典,发现经典的辨证方法就是以脉诊为中心,故言“脉证”;他历览脉书,对27种脉象条分缕析,并结合临床详细做了去伪存真的工作。
“我在反复学习和应用《伤寒论》中,有个明显的感觉,倘若我理解了某一方证的脉象,也就悟透了该方证的病机,运用起来就比较有把握,比较灵活,也能够适当化裁、融会贯通,并推广其应用范围。假如对方证的脉理解不透,用起来也就生涩死板,心中没底。我深感脉诊的重要,经长期摸索,逐渐形成了以脉诊为中心的辨证论治方法。”李士懋说。
其实,对脉诊的特别重视和倚重,只是李士懋“溯本求源登堂入室的钥匙”而已,他认为“病机”才是中医人“登堂入室”的目的地。作为一名医生,李士懋有一个愿望,就是治好患者,若治不好时,就苦闷纠结。怎么办?只能苦读经典,博采众长。李士懋仅《伤寒论》的读书笔记,摞起来也有一米高。在50多年读经典、做临床的磨砺中,李士懋形成了自己的思辨体系,就是“溯本求源,平脉辨证”。
本在何处,源在何处?李士懋认为,本在经典,源在临床,《内经》和《难经》奠定了中医的理论体系构架,是张仲景建立了中医辨证论治这一体系的巍峨大厦。欲溯本求源,就必须悟透张仲景是如何创立和运用这一辨证论治体系的,并从中获得启迪。李士懋指出:“仲景把脉学引进辨证论治体系中,就给这一体系注入了灵魂。使这一体系有别于其他各种只罗列一些症状,呆板的、没有灵气的其他辨治体系。所以,对仲景脉学的求索,就是打开仲景神圣殿堂的钥匙,这正是溯本求源登堂入室的钥匙。”
此外,李士懋进一步强调了脉诊的重要性,他认为,脉诊在四诊中的权重占50%~90%,当居四诊之首,以脉定证,法依证立,方由法出,方无定方,法无常法,谨守病机,圆机活法。凡证,皆有病位、病机、程度、病势四个要素,合为四定,对这四定,脉诊皆具关键作用。
他还认为脉无假,任何脉象的出现,都有其必然的生理、病理基础,对脉象只存在认识的问题,不存在舍脉从症的问题。以脉解舌,以脉解症,以脉定证。同时,脉诊虽纷纭繁杂,然“大道至简”,以脉之沉取有力无力以别虚实。在各论中,对27种脉,皆以虚实别之,并阐明其机理及临床价值。诊脉要明于理而不拘于迹,脉象的一切变化都是气血变动,气血属阴阳,明此理则一言而终。
李士懋勤求博采,善思力行,对中医最核心的辨证论治思考最多,认为辨证论治是中医最关键的问题,也是解决中医异化、西化混乱倾向的重要手段。辨证论治,是直接指导临床诊治的思辨体系,疗效高低,全在于此。辨证论治思想的混乱、萎缩、异化,将直接导致中医疗效的降低、阵地的萎缩,直至面临被边缘化的厄运。李士懋在毕生苦苦求索中,提出平脉辨证思辨体系,这个体系是以证为核心,在望闻问的基础上,以脉定证;脉是平脉辨证思辨体系的灵魂。以证为核心,以脉为灵魂,就可以驾驭百病,因而百病一也。
2014年9月,李士懋应邀赴广州参加登革热中医治疗方案修订。他声明自己从未见过登革热,要求先看看患者,第一天上午就到病房和ICU室看了十几位危重患者,并针对三例患者开了附子理中汤。该医院还有艾滋病病房,李士懋说自己也从未见过艾滋病患者,要求借机诊断了解一下艾滋病。其中一位年轻小伙高烧逾月不退,且右小腹有脓肿,痛不可触,卧床不起,李士懋诊后开一补中益气合理阴煎方。第二天又到病房复诊,三例服附子理中汤者,皆体温下降,症状减轻,而那位艾滋病患者,体温明显下降,且疼痛减轻,可以下床。据此,在讨论登革热治疗方案时,李士懋提出增温补一法,得到与会专家认可,并在最终公布的登革热治疗方案中得到体现。
李士懋不囿于常法,而是以平脉辨证思辨体系来驾驭百病,以证为核心来辨治百病,故能于常中知其变。在李士懋看来,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能熟练应用中医理论去指导实践,就可超越经验的局限。而他以脉诊为中心,首分虚实,法无定法,方无定方的诊疗特色,是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是溯本求源、回归经典的选择,是以不变应万变“无为而治”的最高境界。
对此,很多中医界人士深有体悟。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师承学堂》丛书主编刘观涛表示,很多年前,当他第一次读到李士懋教授对《伤寒论》第一条的独立解读时,“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因为李士懋教授对仲景原文,几乎逐字逐句提出疑问并给出独立推论,最后给出了清晰量化、操作性强的辨证标准。“没想到平日我们熟视无睹的表证,藏着这么精深细微的辨证底蕴!”刘观涛说。
有教无类 传承有方
脉诊的深入学习必须从师,指下的感觉和书本上脉象的对应,中间需要一个媒介,这就需要老师的指点。为使学生较快地掌握辨证论治方法,李士懋坚持每周上一次大课,系统讲解其积毕生之力所著的《溯本求源 平脉辨证》《脉学心悟》《温病求索》《冠心病中医辨证求真》等。每周讲1次,每次讲2~3小时,连续讲了3个学期。学校的本科生闻讯,也都纷纷赶来听课,授课教室只好由小变大,最后干脆在大阶梯教室进行。通过系统讲授,徒弟们对所学的中医知识融会贯通,理论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在系统讲解、传授真经的同时,李士懋还结合实际病例随时讲解。这些即兴讲解,往往是李士懋的灵感闪现,蕴含着他数年的临证体悟。如“亚革脉”“寒痉汤”的命名、补中益气汤加大补阴丸的应用标准等等,都是即兴所得,学生们把这些内容记录下来称之为“零金碎玉”。
为使徒弟尽快掌握这些要素和思辨方法,李士懋对学生所写的每一篇学习心得、临床体会、临床病案、学术论文,都认真朱批、圈优勘误,有的批语多达数百字。除口传笔授外,李士懋还经常手把手地教他们哪个是火郁脉、哪个是寒痉脉,什么是涩脉、什么是劲脉……学生们通过反复体会脉力、脉位,以及左右手及寸关尺脉象的异同,很快掌握了李士懋脉诊的独特手法。
五段教学法是李士懋传承模式的核心。传承中的第一阶段是半年到一年,跟师出诊,熟悉脉诊和老师看病的方法。第二阶段,学员独立诊治,老师把关。第三阶段采用《经方实验录》法,学员互为老师,相互批改,最后老师把关,第四阶段是撰写总结,第五阶段轮流讲课。
这种方法实质是以问题为中心的PBL教学法,诊治每个病人,都要对每个症状体征做出解释,都要确定其性质、病位、程度、病势,都要立法、选方、用药。一系列问题,都要努力做出正确的回答,来不得半点虚假。老师要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分析判定,指出其是非优劣,并讲出道理。老师给学员打分,而患者的反馈是给老师打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李士懋倍感压力。这种传承法,比跟师三年,抄方三年的传统传承模式,要学得快,学得扎实。而传承过程,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现在,经过两年多的传承,学员诊治与老师的符合率可达90%以上,学生们进步很快。
河北中医学院有个学生社团叫“扁鹊医学社”,有些学生课余随李士懋出诊,都是三四年级的学生,有的专家看了这些学生诊治过的病例,认为其水平不亚于主治医师。为什么没毕业的学生能达到主治医师水平?李士懋认为,一是学生个人的努力;二是平脉辨证体系是一条正路,而且是一条登堂入室的捷径,只要掌握了平脉辨证体系,就可具备一个较高的起点;三是三段教学法,是启发式教学,故可较快入门。国家振兴靠人才,中医的振兴同样靠人才,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这是中医成才的捷径。李士懋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