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中医文化
人民网>>健康·生活>>正文

从“北平国医学院”到“孔子中医学堂”【3】

2015年01月12日16:3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手机看新闻

承儒医开创新篇

时光荏苒,北平国医学院的精神并没有随着时代远去。孔伯华嫡孙孔令谦说:“祖父的影响既是光环,也是紧箍咒。光亮可以照清我前进的方向,紧箍咒则告诫哪些路可以走,哪些路不能走。”

于是,早在2010年,孔医堂即联合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街道、西城区展览路街道,在社区开展健康公益活动,创办了“公益中医学堂”。前前后后共培养千名家庭健康师,发放了6000人次的免费就诊卡,使万余人受益。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中医事业,孔医堂还开创了“中医文化献爱心”的公益模式,义务培训了数十名临床医生、举办了各类中医讲座上百场,成为一个公益文化建设与社区建设的桥梁纽带和重要平台。

同年,作为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项目的“孔伯华名家研究室”与其他机构合作在河北开设“中医少儿班”,通过网络课堂进行远程授课,用一年的时间讲授《中医入门》课程。尤其可贵的是,“中医少儿班”始终突出孔子仁爱教育,并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最近,孔伯华名家研究室又联合《中医师承学堂》丛书编委会专家、曲阜中医药学校发起成立了中医公益教育项目“孔子中医学堂”。将面向中医学子、基层医生、海外人士广泛开展公益教育,充分发挥孔伯华名家研究室、《中医师承学堂》丛书编委会专家和曲阜中医药学校的优势,吸引北京名医室站专家加入“中医志愿者”行列。以“中医志愿者”为依托,通过免费的网络课堂、微信订阅号、微信研讨会等新媒体开展中医公益教学。

此外,在师承教育方面,孔伯华名家研究室与曲阜中医药学校还将合作设立以孔伯华先生名号命名的“孔伯华中医传承班”,切实落实理论与实践的密合。

可以说,今天的孔医堂,正践行着孔伯华先生儒家文化与中医事业融会贯通,共同发展的道路。(王韬)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李轶群、刘婧婷)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