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特色造就人才 注重中医传统教学体系
北平国医学院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特别是孔伯华、萧龙友两位的教育思想,显现了从总体上突出中医学术体系和注意传统的教学思想。所使用的教材都是根据中医经典著作,由各位教师编写,校方铅印,发给学员;其他参考《千金方》《本草备要》《医宗金鉴》等由学员自购。
如孟仲三编写的《药物学讲义》,全书约16万字,以总论、分论编排。总论阐明:药能治病之原理、辨药先须辨性、药之入气分与入血分,以及药之气味色和其部位的关系。对每味药的论述也较详细。
再如讲甘草:先述其《神农本草经》分类为上品、别名山草;继述其产地、气味、主治,并选录各家对甘草的论述摘要,再列宜忌、炮制、用量及处方举例,最后列甘草梢、甘草头等。侧重于实用性与理论性的结合,在讲课时还出示实物标本。
除了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外,对于临床教学更为看重,萧、孔二人均亲自带学生实习。萧龙友曾言:“非学校医院并设,使学习与临床互有经验不易取得良好效用。”
由于当时招收少量外地学员住校,实习时老师们待学员如亲人,体现了“师徒如父子”的亲密关系,具有浓郁的传统师承教学色彩;而且在教学、随诊中言传身教,用自己的高尚医德感召每一位学生。
多层次办学、因人施教
根据当时的社会需要,学院因人施教,采取多层次招生方式。共分为三种班次,即研究班、医科班、预科班。
研究班又称速成班,招生的对象为曾学过中医(或自学),对中医理论有一定的基础,年龄偏大,学制为2年;医科班(相当于现在的医疗系本科班),学员文化水平整齐,年龄较轻,学制4年;预科班即专修班,学制也是4年,但其文化水平偏低,未达到医科班要求。
上课时间同级混班上课,但对各种班次要求不同,特别是在考试命题上难易有别。全校共招收过13个班,根据收集到的1937年《同学录》所载学员名单计有748名,年龄分布在15~39岁之间。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