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道培获得国际血液和骨髓移植研究中心杰出服务贡献奖

2016年03月24日14:49  来源: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
 

人民网北京3月24日电 (记者马晓慧)今天上午,“陆道培院士荣获国际血液与骨髓移植研究中心(CIBMTR)杰出服务贡献奖新闻发布及答谢会”在北京举行。

图为发布会现场陆道培院士发言

2月20日,在美国夏威夷召开的美国骨髓移植学会与国际血液和骨髓移植研究中心(CIBMTR)的联席会议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荣获2016年CIBMTR颁发的杰出服务贡献奖。该奖项是对陆道培多年来克服重重困难开创骨髓移植事业,推动中国及国际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发展,积极为骨髓移植工作做出杰出贡献的表彰。

国际血液和骨髓移植研究中心执行委员会主席Dr. Paul J. Martin教授在为陆道培颁奖时介绍:“他的研究成果及不懈的努力不仅仅惠及中国,也对世界的骨髓移植做出了贡献。虽然他已经成功,却还在不懈的努力。”

据悉,陆道培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陈嘉庚医药科学奖等国际、国内科学奖项。其早在1964年率先在亚洲开展骨髓移植,采用双胞胎姐妹的骨髓成功救治了一位22岁身患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患者,成功完成了亚洲第一例骨髓移植,患者至今健在,是国际上骨髓移植后生存最长的病例之一。1981年陆道培成功完成中国首例异基因骨髓移植,骨髓持久植活,患者生存至今,并于同年创建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为解决中国同胞兄弟姐妹供者短缺,早期骨髓库尚未建立,因而也存在缺乏非血缘供者的难题,陆道培先后采用多种尝试致力于改善亲属间配型不完全相合的移植结果并取得一定的成功。上世纪90年代,陆道培积极呼吁并参与筹建中华骨髓库,宣传成立骨髓库的必要性,普及捐献造血干细胞治疗疾病和对捐献者健康无损的知识。1997年,陆道培建立了中国首个国家批准的脐带血库,并于2000年首先成功开展成人双份脐带血移植,为亟需移植的患者开辟了又一个造血干细胞的来源。2002年陆道培建立了GIAC方案,在开展亲属间配型半相同移植方面取得成功,使得半相同移植与同胞相合移植的结果相媲美,该项临床结果于2005年就发表在血液学领域著名的杂志《Blood》上。该方案已被国内大多数医院所采用,一些国外的医院也尝试采用此方案进行半相同移植,均取得相似的结果,进一步奠定了我国半相同造血干细胞移植水平处于国际领先的基础。

陆道培致力于培养造血干细胞移植骨干队伍,多次举办学习班、大型国家及国际学术会议,大量接受进修医生。2007年,倡导成立了中华造血干细胞移植学会(CSBMT),是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造血干细胞移植领域的非政府学术组织,定期召开学术会议,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为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贡献。

陆道培先后当选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副主任委员。1995年当选国际骨髓移植登记组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担任国内8种医学期刊的主编,副主编或编委以及“骨髓移植”(BMT)和“血液病治疗”等两种国际期刊的编委。已发表360余篇/部论著,包括主编《白血病治疗学》等4部专著,参与编写19部著作。

陆道培毕生奉献于医学事业,拯救了无数个重症血液病患者,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血液病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责编:许心怡、权娟)

推荐阅读

卫计委副主任王国强:中医可能毁在中药上 “有人说中医可能毁在中药上,这不是危言耸听。我着急的是,再好的大夫,即便是国医大师,你开的方子再好,但抓的药不行,百姓吃了没效果,那就会毁掉中医。”昨天,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昆明举行的“全国中药材资源与生态种植研讨会”上说。【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

晨起第一次便便竟预示癌症 健康的便便应该是条状的黄棕色的软便,有臭味,但不至于臭不可闻。如果大便很黏腻,有排不尽的感觉,异味大,说明体内湿热重。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