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科普要闻
人民网>>健康·生活>>正文

这些小毛病千万别马虎!忽视可能带来大问题【2】

2015年09月29日11:44  来源:健康时报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这些小毛病千万别马虎!忽视可能带来大问题

  挤痘痘,不丢命疤痕也留一辈子

  年轻人面部长痘,尤其是油脂分泌旺盛的三角区长痘是比较常见的。不少人为了美观,会急着将痘痘挤掉,殊不知,这个“挤”的动作很危险。

  北大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陈周解释,面前静脉的瓣膜发育不良,少而薄弱,同时封闭不全,通常在肌肉收缩下,可使血液转而逆行。当面部发生炎症,尤其在三角区域内有感染时,易在面前静脉内形成血栓,影响正常静脉血回流,并且逆流至上静脉,经框上而通向颅内蝶鞍两侧的海绵窦,将面部炎症传播到颅内,产生海绵窦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的严重并发症。

  一旦发生了并发症,通常可出现眼睑水肿,或结膜淤血,眼球前突,上睑下垂甚至视力障碍等症状,炎症还可向眼部及周围组织扩散,全身可出现寒战、发热、头痛等,病情严重者,甚至可发生败血症,危及生命。陈周提醒,对面部危险三角区的脓点,切勿搔抓挤压及挑刺,不然后悔莫及。

  虽然危及生命的情况极其少见,但自行挤压痘痘这一行为会让患者面部产生更大面积的感染, 留下疤痕确是不争的事实。陈周建议,面部起脓包最好去医院就诊,医院有专业工具,消毒严格,对于严重患者还会配合口服抗生素、物理治疗等方法,尽快控制皮肤感染。

  掏耳朵,引发了面瘫

  “半截棉签在耳朵里落了五年,来的时候脸都歪了。”生活中有不少人只要耳朵痒了,就常常随手拿起火柴棍儿、棉签等掏掏耳朵,于是五花八门的掏耳朵用具被落在耳朵里,在北大第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医师刘玉和眼里也成了司空见惯的事儿。

  我们外耳道外侧软骨表面皮肤中的耵聍腺,能分泌一种淡黄色黏稠的物质,医学上称为耵聍,俗称“耳屎”,有的遇空气干燥后呈薄片状,有的如黏稠的油脂。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耳鼻喉科主任刘建华说,它们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鼓膜,防止异物进入的作用。如果耳朵里有异物,耵聍会与之粘附在一起形成团状,容易腐败、变性,形成外耳道胆脂瘤。

  “面神经有相当长的一段走行在耳朵中,当胆脂瘤直接压迫或其释放的化学物质作用到它,使炎症扩散,就会导致面瘫”,刘玉和说,棉絮滑脱及时取出来问题不大,但关键是许多人都是当耳朵出现问题时才会想起来,更有甚者当医生手术取出异物后还问:怎么会有这个?

  牙签、棉签容易断,那么挖耳勺、小手指掏耳朵应该可以,答案是,不行!外耳道皮肤很娇嫩,与骨膜、软骨膜连接又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稍一用力就会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疖肿、溃烂。

  “像糖尿病患者外耳道损伤后,很快就会感染形成外耳道炎,甚至没有很好地控制发展成坏死性外耳道炎,严重时外耳道的骨头都会烂掉”,刘玉和说,在医院给糖友掏耵聍时都特别小心,稍有点皮肤破损都会让患者预防性地吃点抗生素。此外,现在许多老人因为心脑血管疾病或是做支架手术后会吃些有抗凝作用的阿司匹林等药物,耳道破损后会不停渗血,久不能愈。

  实际上,外耳道内皮肤有自洁能力,尤其是干性耵聍,在翻身或咀嚼时会自行脱落。少数油脂性耵聍分泌旺盛的,应请医生帮助清理。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许晓华、刘婧婷)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