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人民网健康卫生频道>>新闻要闻

追问临终关怀③:让患者走得更有尊严

刘燕秋 姜泓冰

2015年09月18日08:0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让患者走得更有尊严(聚焦·追问临终关怀③)

  ■死亡是一个需要关怀的过程,濒死者也是有尊严的。帮助临终者保有一份尊严,本身就是对生命的呵护

  调查显示,上海每年因肿瘤死亡3.6万人,70%癌症晚期病人需要给予止痛、心理安抚等舒缓疗护及临终关怀。然而,当舒缓医疗遭遇中国传统的死亡观、孝道时,医护人员还是经常感到无力、无奈。舒缓病房仍会被贴上“死人病房”的标签,住了一段时间又转去医院进行治疗的病人不在少数。

  “大概有七成病人不清楚自己的病情。这也给我们带来了沟通上的困难。”张敏说。在临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尽管院方在入院前已经让患者或家属签署了《舒缓疗护病房住院协议书》,协议书里明确要求“患者确定知道疾病诊断”及“病情的严重程度”,但实际上大多数家属并没告知病人实际病情。只有少数病人家属对舒缓治疗有着充分认识,来这里就是想让病人减轻痛苦,不支持过度医疗。

  在该中心开设的关怀肿瘤晚期病人微信平台上,医护人员通过推荐国外的临终心愿清单等,向患者及家属宣传正确的死亡观。“我们需要从小开展死亡教育,懂得死亡是很自然的事情,就像花开花落的过程。”张敏说。

  “有些病人家属不怕花钱,希望给病人用白蛋白、血浆、进口药等。家属说他们也没办法,抢救就是做给别人看的。” 四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朱彤华这样描述病人家属的纠结心态。

  纠结的背后是死亡教育的缺失和传统观念的禁锢。“不放弃积极治疗是病人及家属的个人选择,应当得到尊重。但作为医护人员,有义务告诉他们如何更好地面对死亡。死亡是一个需要关怀的过程,濒死者也是有尊严的。帮助临终者保有一份尊严,本身就是对生命的呵护。”复旦大学社会工作系主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理事赵芳认为,中国文化中有死亡禁忌,让人们从了解到接受临终关怀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病人可以通过插管、心肺复苏延长几天的生命,但会感到很痛苦。舒缓疗护旨在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帮助临终者安宁地度过生命的最后阶段。对此,朱彤华有着特殊的体会。身为医生的她,同时也是一名接受舒缓疗护病人的家属。就在筹建舒缓疗护病房那段时间,朱彤华母亲的白血病发展到了晚期。得知自己时日无多后,母亲告诉她:“女儿,我不要痛、不要插管、不要自己的气管被切开!”朱彤华满足了母亲最后心愿。按照母亲的要求,放弃积极治疗,住进刚刚建好的舒缓病房。曾是数学教师的朱彤华母亲在那里列好了追悼会名单,有时还会唱歌和做奥数题。3天后,朱彤华的母亲去世了。

  “母亲离世我虽然难过,但是我能感觉到最后几天她过得很安宁。”生命的质量重于生命的数量,这份亲身经历,让朱彤华对临终关怀有了更深的认识。

上一页
 
分享到:
(责编:许晓华、刘婧婷)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