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人民网>>健康·生活>>正文

“我喜欢做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

——访中国工程院院士、肝胆外科大师黄志强

通讯员 王燕生 记者 吴正友

2015年07月23日17:07    手机看新闻

“山虽高;没有爬不上的;路虽远,没有走不到的。回想起我从医55个年头,在组织上的支持关怀下,漫长的道路不无崎岖险阻,只有起早贪黑,跋山涉水,才终于走进了最高的科学殿堂——中国工程院。我常自问,是我的幸运?机遇?聪明?还是我的勤奋?我确信,在不排除其他的影响条件下,是勤奋给我铺平了道路。”这是黄志强的一段人生感悟。在采访他的过程中,让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一代大师的真性情、真风采,他的勤奋无疑是聚集在综合素质、广博知识、大量经验、熟练技巧的基础之上,更是建立在孜孜以求的精神之上。

不做“手术匠”而做“外科家”

黄志强认为,仅靠技术永远不会成为优秀外科医生:“手术做得快说明不了什么,关键是要做得好。”没有扎实的临床学科基础,缺乏细致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不能时刻将术中悬而未决的问题放在心上,这样的外科医生只能算是“刀匠”。从历史上来讲,外科医生就是一个动作比较麻利的“手工匠”,并没有学术上的地位,内科医生拿着一本书教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而要成为一个“外科家”,只有掌握丰富的外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在动手术之前,多思考,并且能够从心理学、生物学各个关联的知识去决定患者应该做的手术,这样的手术才能够获得更大的成功。

“‘理论巨人’和‘行动矮子’不一定是好外科学家,而‘莽撞家’则更坏事。有人说,对于外科医生,摇摆不定的心思比颤动的双手更有害。”黄志强说。

1995年,一位近70岁的患者第二次住院。三四年前,他第一次住院时,被发现在胰头部有一个实性肿物,诊断为良性肿瘤,以“非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可能性最大。经过讨论,要么一次手术将肿瘤彻底切除,免留后患;要么暂时仍不手术,再作观察。结果,病人没有经过手术出院了。

近来病人腹部那个肿物似乎长得更快了,并且在前两周全身皮肤感到奇痒,后来又出现黄疸。住院时检查已呈中等度黄疸。此时,除了手术之外,已别无其他选择。

手术在进行着,六七个小时过去了,手术按预定完成了,剖开了切下来的肿瘤,切面看有如洁白“石榴子”,光泽明亮,不是胰岛细胞瘤,病理报告下来了,该肿瘤是“微囊型胰腺囊腺瘤”,比良性的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还要良性,这对病人自然是喜事,但对外科医生的责任更大。

一天夜里,病人出现呕吐和胃潴留,得到立即处理后缓解。黄志强跑到图书馆,翻到了最新有关微囊型胰腺囊腺瘤的报道,一位学者报道了美国梅育医院近60年的40例,手术死亡率10%,这更给他加上重重的压力。日子总算一天天地过去了,病人也痊愈出院,他想,幸亏把那个囊肿切除掉了。

不久,黄志强又遇到同样的病例,诊断不很清楚,但因病人的年纪轻,囊肿也小。文献里是主张等待,等待出现并发症后才做手术。一位学者反复强调不要做局部切除的手术,因他回顾近60年来局部切除的8例中,有4例失败了。在科室的一致意见下,还是选择了局部切除手术,手术后虽然曾有过暂时性胰瘘,但还是得到了很好的恢复。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李轶群、刘婧婷)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