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人民网>>健康·生活>>正文

记者体验医托骗人全过程:患者消费万元 医托提成七千【2】

2015年07月06日07:41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疯狂医托 组团坑人

  “神医”两分钟看出糖尿病

  想见李教授很简单,只要交50元挂号费即可,北京西站出现的中年女子会全程陪伴。看病也很简单,号脉两分钟即能确诊“糖尿病”。但是患者花了钱之后,不能拿走处方,也没有发票。

  6月20日上午,百德堂二楼“李教授”诊室门外。一名戴着金链子的男子询问记者是否来看糖尿病,并称自己患糖尿病已经七八年,在这里吃了两个月中药后病情明显好转,当天是来复诊的。中年妇女插话问男子需要花费多少,在得到一个疗程至少需4000元药费后,她劝告记者“能看好就行”。

  诊室内,戴眼镜、身穿白大褂的“李教授”和一名男子对桌而坐。李教授给闫春芳左右胳膊各号脉几十秒,接着询问她是否有口干等症状。闫春芳说经常感到口干,“李教授”点头认同,接着拿出两张印有各种药名的A4纸,看了后便开出中药方子,并在病历上写下闫春芳患糖尿病二型。前后不足两分钟。

  此时,李教授对面的男子开口了,“只要三个疗程”花费约八千元,保证有效。记者称只带了1000元,这时,中年妇女突然进入诊室,称1000元太少,至少要拿3000元的药。否则不予开药。

  而后这名带着记者来的中年女子借口自己不看病了,随之溜掉。

  两日后,记者带钱来“百德堂”取药。巧合的是几名在北京西站指路的男男女女也出现在这里。

  按照李教授的“处方”,记者共花费2298元,发票由“北京市医疗服务门诊收费收据”代替。该收据显示2298元药费共两部分,中成药1300元,中草药998元。收据上的印章模糊,难以辨认盖章单位。

  约15分钟后,几名男子从地下室拿出用编织袋装着的十盒“辽源誉隆亚东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制造的“糖尿乐胶囊”及十包用中药袋包装的中草药。“中药每天一包,吃完再汇钱”。

  根据收据,糖尿乐胶囊每盒130元,但据生产厂家“辽源誉隆亚东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报价,同样规格的糖尿乐胶囊每盒60元。

  那么10包中药里都有啥?近日,新京报记者将在百德堂开出的中药,拿到中医院咨询。一名从业五年的中药师仔细分辨后,排列出焦山楂、焦神曲、山萸肉、鸡内金、泽泻等18味药,其中一味药还掺杂着鞭炮屑。他称这些药品相劣质,不值钱。在该医院配齐这18味药仅需20多元。

  多位中医医生还表示,糖尿病类型是西医说法,判断必须依靠西医相关检测结果。仅通过号脉不能判断糖尿病是一型,或者二型。

  行业内幕

  挑选目标、带人拿药分工明确

  这些医托分工明确,与人搭讪的叫“清点”,领人就医的叫“带点”。他们“上班”也有规律,一般早上5点左右,蹲守在出站口,直到上午11点多才“下班”。

  王伟(化名)是北京西站一家公司的老板,对附近医托较熟。王伟称,这些医托常年盘踞在北京西站,规模约60人,从周一到周五,每天蹲守在西站北2出口。

  他们组织严密,分工明确。遇到看上去像是病人的乘客,哪几个医托上前搭讪,哪几个医托把病人送到地铁站,哪几个医托负责把病人领进小医院、诊所,都有分工。大的团伙,甚至会分出专门的人在旁边盯梢,以防被监管部门抓现行。

  “医托们眼很贼!”王伟说,医托在出站口蹲守,一眼就能看出来京者是不是看病,“比如老人,或家长带孩子。”

  在医托行业内,这叫“清点”,这也是医托忽悠人的第一步。

  医托挑选目标后,第一拨人先是询问,胸前佩戴车站或地铁工作人员“胸卡”,这是他们自制的假胸牌,往身上一夹,摇身一变成为地铁工作人员,给外地来京看病者“指路”。

  “他的目标是套话,问你去哪?并引导你怎么去医院。”王伟说。

  选择目标后,这时第二拨人出现,这叫“带点”。

  王伟称,套出话后,第二拨医托就上前说“我们家有个亲戚,跟你病一样,就在某个专科医院看好了。”

  然后,医托就给看病者写一个地址,第三拨人就自称同样到这家医院看病,然后带着看病者坐地铁一起前往医院。

  患者没到医院专家已知啥病

  “老中医专家把脉,这边病人还没到,医托就提前打电话给医院专家,告知带来的人患什么病。”王伟还表示,不是医托带过去的病人,医院根本不给看病。

  一位医托曾跟王伟表述,百德堂中医院不大,但“包治百病”。比如皮肤病、癫痫病和白癜风,甚至不孕不育都能治,“不论治什么病,就是开中药。”每一个疗程5000元。

  王伟记得,去年,他见过一名到北京看病的患者,被医托领着买回一包中药。他拎着草药,再次回到西站坐车时,突然清醒过来了,哭着就走了,“他知道中药是假的,直接扔进了垃圾桶。”

  “看病者到医院后,不住院,只开中药。”王伟说,这些看病者刚下车,头脑晕乎,又人生地不熟,而且看病心切,就很容易被医托忽悠过去。

  王伟说,平时,百德堂医院里有四五十个人去看病,一半是托,一半是真病人,“不是医托带过去的,医院根本不给看”。

  6月初,新京报记者曾试图进入百德堂,但是没有医托带进门,百德堂门口坐着的几个人直接制止记者进入,“这儿不看病。”

  到了医院后,医托也装作是病人,同样拿药。为表演真实,医托先拿药,看病者一看,医托都拿药了,看病者也就拿了。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许晓华、刘婧婷)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