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五:心理体检和身体健康无关
人类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就像一位了不起的音乐总指挥,将心灵的信息通过神经递质传递给身体的每一部分,而身体又反过来影响情绪。古书中常说某人被气得“七窍流血”这其实是有科学依据的,当一个人暴怒的时候,他的肾上腺素就会激增,血压将暴增几十倍之多,在极端条件下确有可能七窍流血而亡。还有一些常见的例子,如脑血管疾病患者容易变得性格怪僻、暴躁易怒,这属于“身心疾病”。反过来“心身疾病”就更常见了,如压力、过度紧张都易于引发急性胃肠炎、皮疹等疾病。因此,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能拥有愉悦心情,无形中还能减少疾病。
误区六:心理体检是附加项
人们常常懊悔自己“太冲动”、“脑子短路了”,以至于把事情搞砸、把人际关系搞坏,无奈地承认自己就是“这种个性”,但究竟是何种个性又似乎并不那么了解。心理体检实际上就是帮助人们完成自我认知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了解改善性格、提高能力所需的时间和方式。那么心理健康是否有统一的标准呢?以辅仁淑凡的心理健康体检量表为例,76个职类167个健康纬度的设置,就是要在保障个体特殊性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另外心理团检的个人报告只会提供给个人,而团队领导得到的仅是整体的结构化数据,这就确保了体检者的隐私权。不过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娄骥博士指出:“人的个性特征是显而易见的,实际上所谓的‘隐私’问题不过是人们对心理学意识形态的一种错觉。”
误区七:中医体检就是老医师把脉看诊
“治未病”可以说是中医的拿手好戏,但传统中医看诊都需要耗费较长时间,且医师的水平又与其年岁、经验息息相关,很难“量产”,这实在与规模化、标准化的“体检”大潮格格不入。然而现代中医并非想象中的老古董,也开始了自己的数据化、器械化、标准化发展。目前中医体检除了传统的望闻问切等传统手段外,也借助中医四诊仪、中医体质辨识仪、二十五音分析仪、中医证素分析仪等现代仪器分析体检者的体质类型和健康状态。这些仪器集合了全国顶尖专家的智慧和大量实践数据,从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医的“标准答案”。简而言之,目前的中医体检就是通过将人的能动性与机器的标准性进行互补,将中医的宏观框架与西医的微观技术进行结合,力求达到一种彼此验证的立体图景。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