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人民网>>健康·生活>>正文

过年最心塞的5件事,总有一件“伤”过你

2015年02月22日09:17  来源:环球网-生命时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过年最心塞的5件事,总有一件“伤”过你

  【导读】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春节已成为“甜蜜的忧伤”。他们渴望回家团圆,又充满顾虑。年近而立尚未成家、也谈不上立业,没脸见“江东父老”;同学聚会越来越像“成功人士表彰大会”;家中亲戚的各种关心更让人烦恼,原本轻松的家庭聚会变成了“劝导会”。这个春节,生命君也不幸中招,以下几个场景是否你也感同身受呢?

  催婚成了温暖的“烦恼”

  近日,《生命时报》官方微博发起一项调查。在参与的300多人中,“准备啥时候结婚”、“你怎么又胖了”和“拿了多少年终奖”是大家最怕被问到的三大问题。在被问及“你最讨厌的聊天类型”时,54.3%的受访者最烦炫耀式聊天;45.7%的人难以忍受家长的批评,比如“这么大人了,就知道睡懒觉”;29.3%的人讨厌别人旁敲侧击地打探自己的隐私。

  前不久,曾有一条“亲戚聚会发言大纲列表”的配图微博走红网络。“不认识我了吗?小时候还抱过你呢!”这句开场白一出,立刻引发网友的强烈共鸣。

  据人民日报报道,在外地工作白领李尚绅对此颇为感慨,“这简直就是我回家过年的情况实录啊!”。他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女朋友,每每回家过年就成为“众矢之的”。这些善意的关心,让他有点不堪重负。“最怕碰到亲戚朋友,他们的问题多多,实在是招架不住啊。”

  李尚绅的吐槽,道出了许多“漂一族”的心声。对于这些常年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来说,横亘在春节归途的,不只是一票难求的拥挤春运,还有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回家“拷问”。在“亲戚聚会发言大纲列表”中,罗列的发言主要围绕长辈对晚辈的婚恋、工作、生活等问题展开,并围绕不同的回答穿插了对应的后续提问。“都是长辈,不能不回答,一旦回答不合老人的意,就要面对各种唠叨。”家在通辽的白领小闫,经常被这些“拷问”弄得“很抓狂”。

  爸妈的批判、亲友的拷问、同学的刺激,让年轻人很“心塞”,甚至干脆当起“恐归族”,在异乡独守孤独,只愿寻求一份清静和放松。“从心理上想回家,但又面临着现实的压力,认为自己需要对家乡和父母有所交代。如果混得不好,过年往往有‘无颜过江东’之感。”复旦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张涛甫说。

  “比较”陪伴国人一生

  归根结底,让游子过不好年的,无非是些难听的话、难回答的问题、难看的“表演”。北京社会心理研究所副所长聂品、广东爱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长马健文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这些与国人独有的文化和心理特点有关。

  首先,学业、事业、婚姻、育儿,是国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四件大事,谈这些最自然,谈别的见外。中国是一个“乡土文化”社会,过去的人通过邻里间口口相传互通讯息,更是一种情感维系的方式。因此,中国人讲究亲近、一团和气,谈论的话题也会更多地触及个人隐私。关心晚辈是否结婚、挣多少钱,也成为长辈“理所应当”的关爱。在教育咨询机构工作的万颖,虽然因为没交男友年年被唠叨,但依然能从容回答长辈的问题。“唠叨也是种善意的关心嘛,很多长辈只是想找个话题,平时见不到面,他们其实也不知道跟我们聊什么。”

  其次,小时候比成绩、比大学,毕业了比工作、比收入,结婚了比对象、比孩子……比较,陪伴国人一生,甚至成了衡量自我的标准。不可否认,社会比较在一定程度上有积极意义,能督促个人发展,但“中国式攀比”更多是为了获得成就感、认同感。这会导致年轻人一听到长辈拿自己和别人比,抵触情绪就会自然流露。

  再次,新生一代拥有独立的人格和鲜明的个性,在婚恋观和人生观上与老一辈有着巨大的鸿沟。社会也有了巨大的变化,古人能活到四五十岁已算高寿,所以才要“三十而立”,十七八岁生子更非罕见。现代人寿命长,竞争激烈,先立业后成家已成为“新常态”。如果长辈难以理解,放不下架子与儿女心平气和地商量,自然会产生冲突。

  最后,生存压力不仅剥夺了年轻人快乐生活的权力,也剥夺了他们相聚团圆的勇气。不是不孝,也不是不愿回家,是没混出名堂没脸回家。颜面,拉远了人情的距离。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许晓华、刘婧婷)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