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
人民网北京1月9日电 (记者马晓慧)2014年度国家科技奖今日在京揭晓,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黄晓军带领团队,凭借“移植后白血病复发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新型防治体系建立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访谈:黄晓军谈骨髓移植技术最新成果】
黄晓军在做客人民网,接受记者专访时介绍,骨髓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疾病的有效方法,此次获奖的科研内容主要是在保持骨髓移植的疗效前提下,提高骨髓移植的安全性,进而提高病人的疗效。
“在骨髓移植之前,最重要的是要有供者。”黄晓军介绍,在骨髓移植技术的早期,供者的主要来源是同胞兄弟姐妹,而且要求配型完全相合。在兄弟姐妹之间能够找到供者的可能性大概在25%~30%,如果没有能配型成功的供者,接下来就只能通过骨髓库等寻找供者,无法保证每个人都能找到供者。
目前,黄晓军团队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已找到了突破供体限制的新途径,使半相合,也就是父母供给子女,或子女供给父母进行骨髓移植达到与同胞兄弟姐妹间移植同等效果。论文中提到的单倍型移植的新进展让所有病人都有了供体,骨髓移植的供体选择从“有或没有”变成了“选哪个更好”。
“白血病是不治之症这个概念是错误的。”黄晓军认为,通过合理治疗,相当多的病人可以长期生存甚至治愈,比如儿童白血病,70%左右可以治好。
“在治疗血液病方面,我国的技术处于领先地位。当然,能治好不等于很容易治好,也不等于所有病人都能治好。但是,‘不治之症’这个观念一定要改变。”黄晓军补充道。
据了解,除了刚刚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黄晓军的论文《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优化选择》还被国际血液学领域顶级学术期刊《blood》作为封面焦点文章加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