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况不断的营养餐到底缺了啥

2016年10月26日11:14  来源:华西都市报
 
原标题:状况不断的营养餐到底缺了啥

  农村义务教育营养改善计划,本是一项重大惠民工程,但在具体的发放过程中,却遭到一些家长的吐槽。一些地方的儿童营养餐在实际执行过程中有点儿“变了味”。不少领导怕担责任,于是把发放食物改为发放现金——让学生自己随意买,爱吃什么买什么。而一些基层农村学校为了省事,改为学校按季度给家长发钱,每个季度100元。(中国青年报)
  营养餐计划实施数年,可谓问题频出、风波不断。此番,又有媒体梳理出营养餐“变味”的几种形式,不免又一次让公众深感“其中水深”、“行好事不易”。当然了,相较于此前曝出的克扣挪用、食品变质等等丑闻,如今被披露的“膳食补助变现”,性质似乎并没有那么恶劣。然而,倘若对比营养餐计划的政策初衷,我们则仍然会发现,此类做法同样危害甚深。
  据说,之所以把发放食物改为发放现金,乃是由于某些领导怕担责任。这一心态,着实耐人寻味。在此前一些案例中,的确发生了“资金流向不明引人非议”、以及“过期食品导致大面积中毒”等等事件,也客观上导致了不少官员被追究责任。可是,难道有此殷鉴在前,相关主事领导就有理由索性拒不作为吗?
  众所周知,在营养餐计划施行过程中,自一开始就赋予了各地依据自身情况自主行事的权力。只是,从实践过程来看,不少地方纷纷不约而同选择了以一种最简单、最省事的方式来兑现“计划”。比如说,往往采取“牛奶+X”为主的供餐模式,甚至还出现了一盒牛奶、一片薄面包就算一顿午餐的荒诞场景……这一结果直观表明了,公共政策在自上而下施行的过程中,难免会遭遇基层职能部门下意识地抵制和消解——做最少的事情,承担最小的风险,符合地方“利益最大化”的诉求。
  营养餐计划所遭遇的种种尴尬,并不是孤立的,也算不上是特别的。它只不过是科层制治理体系下,固有“体制病”再一次寻机发作而已。其核心逻辑在于,任何缺乏标准化硬约束的公共行动,势必会深陷于由终端执行者的惯性与惰性所构成的陷阱之中。狭隘的利己主义,会消解职能者抽象公共价值的认同,而只是虚与委蛇地敷衍着一切。
  状况不断的营养餐,公共政策的又一次“落地难”。为此破局,不外乎仍是要细化操作标准,以硬约束、硬激励,回应基层执行者意图甩锅了事的狭隘算计之心。(本期点评:蒋璟璟)

(责编:刘丽娜(实习生)、张希)

推荐阅读

栗子为健胃补肾的最佳补品 盘点板栗的各种吃法 栗子素有“干果之王”的美誉,中医认为它有补肾健脾、强身壮骨、益胃平肝等功效。时下正是吃栗子的时节,很多人把栗子买回家,一煮了之,一次吃不完就会变干,影响口感。其实栗子有很多种吃法,炖肉、熬粥、做面点,味道都很好,喜欢吃栗子的朋友不妨试一试。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

癌症真的会传染吗? 要小心“家庭癌” 或许你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在某些家庭中有一人患癌症,其他家庭成员可能同样患有这样的癌症,医学上将其称作为“家庭癌”。但“家庭癌”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