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佑生命的“协和样本”——写在北京协和医院建院95周年之际

本报记者 白剑峰

2016年09月12日08: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琉璃顶,展飞檐,檐下飞雨燕……”在北京协和医院的青砖绿瓦之下,雨燕早出又晚归,恰似忙碌的协和人。有人说,协和人永远脚步匆匆,当你看见一袭白衣飘过,转眼人已远去,只留下一道背影,那就是协和人。

  在协和的历史上,曾有一大批令人景仰的医学大家:张孝骞、林巧稚、黄家驷、吴英恺、吴阶平、曾宪九……他们留下了一笔独特而厚重的遗产:“三基”(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三严”(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和“协和三宝”(病案、教授、图书馆)。

  协和老楼林巧稚雕像前,瞻仰者络绎不绝。今年初,一位72岁的老人在她生日当天,专程献上一束鲜花和一张贺卡,上面写道:“在炮火纷飞的年代,您通过娴熟的剖宫产技术,将我接到世间,我永远怀念您。愿您在天堂愉快安详!”署名是“您的孩子”。林巧稚,这位被称为“万婴之母”的中国妇产科奠基人,至今仍活在百姓心中。

  协东西之德,和天地之道。95年来,北京协和医院秉承“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的办院方向,树立了敬佑生命的“协和样本”。

  严谨——“协和品质”的基石

  协和人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答案:严谨。在中国,协和的诊断结论是公认的“金标准”,很少有人能推翻协和的结论,其奥秘正在于此。

  老一辈医学家张孝骞有一个“秘密武器”——小本本,每次门诊查房时必带。遇到疑难病症,就把病人的姓名、病情要点记录在小本本上。经年累月,他的56个小本本汇成了一个“疑难病例库”。在6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他始终“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种严谨求精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协和人。

  内科专家沈悌说:“只要是临床问题,一定要看病人,这就是协和人的传统。”有一位病人发烧,使用抗生素无效。他只好拿着病历去找感染科主任指点。当他准备离开时,老主任说:“走,去看看病人。”这个小小的举动,令沈悌终生难忘。

  协和大夫是“泡”出来的:“泡”在医院里,“泡”在病房里。林巧稚被称为“一辈子的值班医生”,医院和病房就是她的家。她曾说过:“要永远走到病人床前去,做面对面的工作。”她认为,一名临床医生绝不要离开病人。要临床,不要离床,离床医生不是好医生。

  协和人的严谨,体现在对疾病诊断的一丝不苟。没有证据,即便高度怀疑,也不轻易下结论。只有拿到确凿的证据,才敢把结论“砸死”。几年前,有一位病人反复发烧、咳血,肺部有阴影,曾在四川吃过虾蟹,当地医院都认为他患肺吸虫病,可就是找不到证据。病人辗转来到北京协和医院,一位年轻大夫发现CT有异常,但找不到虫卵,无法确诊。于是,他就把病人的痰液收集起来,带到实验室亲自在显微镜下观察,终于找到了肺吸虫的虫卵。

  严谨,是“协和品质”的基石。自建院始,协和就建立了住院医师培养、三级查房、临床病理讨论、多学科会诊等多项核心制度,确保了协和临床诊治的高水平。2010年起,协和将多学科诊疗模式延伸到门诊,先后成立胰腺、脑转移癌等10多个专病疑难病会诊中心。协和,成为一个淬炼优秀医生的大熔炉。

  关爱——医生的第一张处方

  日前,北京协和医院收治了一名聋哑病人。手术前,28岁的麻醉医师邱飞龙为了让这位特殊的病人安心,专门手绘了一幅手术麻醉流程图,从头到尾把手术中的每一个步骤画了出来,令病人感动不已。

  在协和的老病案中,保留着很多医生的手绘图画,笔法细腻,如同艺术作品。一位患者说,他曾去很多医院看过病,觉得协和的医生最有人情味。为了解释清楚一个疾病,很多医生都会画一张草图,告诉病人如何治疗。这让他对协和人充满了敬意和信任。

  “关爱,是医生给病人开出的第一张处方。”这是著名妇产科专家郎景和的名言。他说:“病人是医生最好的老师。维护病人的尊严,就是维护医生自己的尊严。我们不能保证把每个病人都能治好,但我们能保证好好地治疗病人。”

  郎景和是林巧稚的学生。年轻时,他常常跟随林巧稚一起查房。当时,林巧稚的办公室就在产房对面,产妇的一声不寻常呻吟,她都能听出来。郎景和回忆道:“林大夫一举手一投足,就能让人感觉到她对病人的爱,她用对待亲人的方式对待她的病人,直接用耳朵贴在病人的肚子上,为病人擦擦汗水、掖掖被角。她拉住病人的手,是怕病人触摸冰凉的铁床架子落下病根。”

  老前辈曾宪九也有许多故事。有一次,他正在查房,一位护士跑过来说,隔壁病房的病人突然不行了。他迅速赶过去,此时病人已停止了呼吸。只见他一个箭步冲上前,毫不犹豫地为病人做口对口人工呼吸,最终使病人脱离危险。

  大师远去,风范长存。如今,敬畏生命,成为协和人的共同信仰。关爱患者,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

  在重症监护室,每年除夕夜,新年钟声敲响后,护士都会走到每位病人耳边说一句:“过年了,加油!”尽管大多数人毫无意识,但医护人员从未放弃这些弥留之际的重症患者。偶尔,有病人嘴角微微上扬,似乎心领神会。

  在老年医学科,舒缓治疗、临终关怀等理念深入人心。最近,一名患者离开人世,全身浮肿。护士用手帮他合上水肿的双眼,轻声说:“老先生,您闭上眼睛休息休息吧。我现在把胃管给您拔了……”然后再给老人擦洗身体,做遗体料理。事后,这位护士写道:“我觉得,我说的做的一切,患者都能感觉到。我面对的不是一具冰冷的尸体,而是一个有灵魂、有尊严、要去往另外一个世界的人。”

  奉献——一切为了患者利益

  “全国人民上协和”,一句话道出了协和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分量,也印证了协和作为全国疑难重症诊治指导中心的地位。

  一切为了患者利益,尽可能为患者提供帮助,减轻患者不必要的负担,这是协和人的行医准则。无论你有没有背景,无论你找没找熟人,在协和的治疗都是一样的。

  有一位患者挂普通号看病住院,本以为无依无靠,只能轮到小大夫做手术。没想到,上台的竟是著名泌尿外科专家李汉忠。原来,协和外科手术实行严格的风险分级管理和分级授权,具备相应资质和能力的医生匹配相应难度的手术。对于高难度和高风险的手术,资深专家亲自主刀;对于难度稍小一点的手术,资深专家也会给予指导。

  协和看病贵不贵?一位住院患者在病房里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很多患者都是辗转多家医院才到协和的。大家共同的感受是,协和看病并不贵,甚至比很多地方医院都低。因为这里没有重复检查,没有过度治疗。患者在其他医院做过的大型检查,只要诊断清楚,协和就不会让患者再做一遍。难怪很多人说:“到协和看病,值!”

  今年暑期,协和日均门急诊量最高达到1.5万人次,其中近一半为外地患者。挂号难,成为患者的最大痛点。为了改善患者就医体验,协和大力倡导“先预约后就诊”的理念,缩短检查预约时间和病人等候时间。不久前,协和推出手机APP预约挂号新模式,在未来7日预约挂号功能的基础上,新增了当日挂号功能,患者足不出户即可预约看病。同时,全国15个省份的初诊患者可以无卡预约、在线建档。患者做完各项检查后,无需在医院滞留等待,通过手机就可以查看检验报告单。患者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症状,在线精确查找专科专家。目前,协和手机APP日均挂号量占总挂号量的50%以上,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就医。

  北京协和医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赵玉沛表示:“我们要向世界一流医院看齐,坚持患者利益至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健康中国谱写新篇章。”


  《 人民日报 》( 2016年09月12日 01 版)

(责编:权娟、聂丛笑)

推荐阅读

45~59岁为“生命高危期” 专家总结中年健康“三字经” 汽车行驶一段里程后需要定期保养,来延长使用寿命,我们的身体也是如此。人生这辆汽车跑到中年(45~59岁)时,已经历坎坷的“风雨”、见过收获的“美景”,是思想、性格相对成熟的黄金期,但身体“零件”也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磨损、走起下坡路,遭遇一些健康低谷。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

食物抗癌力分等级 吃对了有助防癌 吃对了有助防癌,吃错了则可能“致癌”。美国癌症研究所在大量研究之后发现,有些食物在防癌抗癌方面有着突出效果,并将其分级(抗癌力一级指有较强的证据支持其抗癌作用;抗癌力二级指可能对某些癌症有预防作用),从而有针对性地防癌抗癌。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