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已成为广州的第二大癌症,发病率约为十万分之四十,和10年前相比,增长幅度超过50%,达到了发达国家水平。昨日上午,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走进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胃肠肛门专科医院),举行主题为“怀关‘癌’之心,论‘肠’久之计”的大肠癌防治专场讲座。担任主讲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结直肠肛门外科学组组长、中山六院首任院长、胃肠肛门外科首席专家汪建平教授强调,年过45岁需做人生首次肠镜检查。
广州日报大洋网(life.dayoo.com/health)和广州日报APP全媒体团队对讲座进行了现场直播,更详细内容请参见下周日出版的广州日报“健康周”。
文/广州日报记者珊珊 通讯员简文杨、戴希安
图/广州日报记者邱伟荣
过了45岁要定期做肠癌筛查
四成癌症患者与饮食不当有关
四成癌症患者,患癌原因与饮食不当有关,大肠癌也是如此。糖、动物脂肪和胆固醇摄入过多,以及在高热量饮食的同时运动太少,都是诱发大肠癌的高危因素。
有人说,经济发展水平高导致生活方式西化、广式饮食,是导致广州结直肠癌高发的罪魁祸首。作为一名从事肠癌防治工作数十年的资深外科专家,汪建平认为,这一说法失之武断。
“我见过生活健康、饮食平衡、热爱运动的人却得了大肠癌。有些抽烟、喝酒、胡吃海喝的人却没有得结直肠癌,这是为什么?”汪建平指出,生活健康、饮食平衡是对所有癌症的预防方式,但这一生活预防的原则不是专门针对结直肠癌的预防,也并不绝对。即使严格按照“管住嘴、迈开腿”的健康生活原则去做,也不能百分百保证自己能躲过癌症的侵袭。
早切除息肉可降低癌变风险
“结直肠癌是可以预防的,最有效的预防手段是二级预防,也就是通过早期筛查来截断癌变的路径。”他强调。
汪建平直言最感惋惜的是90%的肠癌患者一发现就已到中晚期。他帮听众算了一笔账。“一期肠癌的5年生存率是93%,大多数病人是可以治好的;二期肠癌也有80%;三期淋巴结转移的病人,五年生存率则降到60%。但是中晚期的肠癌,手术费用3万~5万元,化疗费用20万~40万元,前后8个月都很痛苦。早期肠癌,费用3万~5万元,一周左右休息就可以出院。”汪建平强调,有风险因素的人群一定要做肠癌的筛查。
“96%的结直肠癌是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大约需要10~15年才会进展为癌,早期发现并切除息肉,可显著降低癌变风险。”汪建平指出,常用的结直肠癌筛查方法包括问卷调查患病家族史、粪便潜血检验FOBT和全结肠镜检查。其中,粪便潜血检验作为初筛手段,假阳性率比较高,而肠镜检查才是诊断大肠癌的“金标准”。
近年来,其他检查手段,例如肿瘤标记物和基因检测,也被运用于大肠癌的筛查之中。“现在国外发明了一种新型粪便基因筛查,如果在粪便中发现肠癌阳性,再做基因检测,如果基因检测有问题,这才需要查肠镜。”汪建平说,粪便基因检查能查出92%的肠癌和42%的大腺瘤,特别适合查出粪便潜血阳性、又不愿去做肠镜的人群。
汪建平建议,四类高危人群应定期做好肠癌筛查。他们是45岁以上的普通居民,过往有结肠腺瘤、结直肠癌、炎症性肠病(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病史,有结直肠癌或息肉家族史,患有家族性多发性腺瘤息肉病及其变异型、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Lynch综合征)的人。后3类人群要提前进行肠癌筛查。
全面检查很重要 不要催医生治疗
老广爱吃消夜习惯不好
很多人一听说得了癌症,就觉得眼前一片黑暗,既想积极抗癌,又怕治疗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肿瘤内科主任邓艳红副教授指出,不同肿瘤的治疗效果并不相同,对于大肠癌来说,经规范治疗,无远处转移的III期大肠癌的完全治愈率也可达到60%~70%。
邓艳红表示,规范的诊断流程,包括当出现腹痛、大便带血、大便性质改变,腹泻等疑似肠癌症状后,到专科门诊体检,医生会做肛门指检以及肠镜检查确定肿瘤位置,取样本做病理检测明确是恶性还是良性。“但这些还不够,很多病拿了肠镜检查结果就来问医生‘如何做治疗’,其实这是错误的。”
邓艳红指出,恶性肿瘤要定量,全面CT的检查了解肿瘤波及什么范围,进行相关基因检测了解是“慢”肿瘤还是“快”肿瘤,其治疗策略和效果都大不相同,因此,不要着急催医生做治疗,全面检查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否则可能出现这个位置治好了,其他地方冒出来的情况,所以说充分评估肿瘤至关重要。
邓艳红特别强调,治疗结束后康复期患者尽量少吃肉,尤其是红肉,每天吃半斤蔬菜半斤水果,每天中度锻炼半小时两次。“广式的喝茶、饮食跟结直肠癌没有绝对的关系,但是老广爱吃消夜的习惯不好,睡前进餐会导致食物滞留肠道,增加致癌物质与肠道接触的时间。”
她提醒,肠癌康复者还要注意生活预防,例如多吃葡萄、山竹、蓝莓、草莓、红石榴等有抗癌作用的碱性水果,以及豆类、西红柿、卷菜、西兰花等抗癌食物。戒烟限酒,尽量少吃含食品添加剂的加工食物,多运动,保持良好情绪。
与病友交流的意义不大
很多病人喜欢互相比较治疗方案。邓艳红强调,这样做的意义不大,肿瘤分型分期不同,每个病人的病情不同,体质不同,治疗方案也更具个性化。“要充分地相信医生,最希望你能被治好的,除了你的父母和家人,还有医生。”她也建议抗癌成功的癌友不要随便向人传授经验,最好能够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传授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