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是我们熟悉的一种感受。当我们面对自己恐惧的东西时,会感到紧张、不安、害怕,脸红、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四肢无力,恨不得马上逃走······有的恐惧是具有普遍性的,有的恐惧却极不合理。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会恐惧?
恐惧是一种本能。在某些情境中,是一种正常甚至是有益的情绪。比如对黑暗的恐惧,是很多人都有的,这种恐惧感有可能是先天性的。人类的祖先是在野外生存的,当黑夜降临之时,视觉失去了作用,黑暗意味着更多的危险。这时恐惧感能调动神经系统的警觉性,保持随时战斗或者逃跑的状态,以应对突发的危险。这种对黑暗的恐惧一代代传下来,可以说是人类的天性。
还有一些恐惧是无法用“天性”来解释的。比如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曾经人为制造过的一个恐惧症病例:他给一个小男孩玩一个毛绒玩具,同时发出巨大的声响惊吓他,反复多次之后,造成了小男孩对毛绒玩具的恐惧。小男孩长大之后,始终搞不懂他为什么会害怕毛茸茸的东西。这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后天的教育和训练在恐惧症形成中的作用。
接下来就要谈谈儿童教育的问题了。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恐惧时,大人应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要理解、同情他们面对恐惧时的感受,多给一些安慰和支持,少一些斥责和恫吓;其次,要教育孩子正视困难,学会解决问题,培养孩子坚强勇敢、冷静沉着的意志品质;最后,大人要做好榜样,正确处理好自己的恐惧感,因为小孩面对恐惧事物时的反应其实是学习模仿大人得到的。
(作者为上海市虹口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