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了拒绝吃药,服药时出现呛咳或呕吐,家长武力灌服导致药物进入气管窒息……儿童服药时,除了药物本身的副作用外,这些问题也常威胁孩子的安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6医院儿科主任、主任医师郑成中指出,如果选对了适合孩子的药物剂型,家长也注重喂药技巧,提高儿童用药的依从性,就能有效治病的同时避免以上问题。
案例回顾
8个月大的小女孩由于缺乏某种维生素需药物补充,但她对服药存在恐惧心理,家长只能采取强行灌服的方式逼孩子吃药。灌药过程中,小女孩剧烈哭闹,还开始呕吐,结果药片不小心灌进她的气管……送到医院抢救时,小女孩已经窒息,尽管最终保住了生命,但她变成了“植物人”。
专家解读
孩子生了病,又不肯吃药,这是父母经常碰到的难题。很多家长深有感触:跟喂饭一样,给孩子喂药也是一项“技术活”。对此郑成中指出,小儿服药不同于成人,服药被动,对服药的依从性比较差。往往是患儿在剧烈哭闹时,家长恐吓孩子服药甚至强行灌药,使小儿对服药产生更加恐惧的心理。
儿童首次用药感受尤为关键
郑成中发现,很多小孩拒绝吃药不只是因为药物口感差的问题,还因为家长有意无意中给他“灌输”了恐惧。
因此,家长要注重孩子的用药感受,孩子第一次用药时要尤其注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家长应尽量选择颜色相对好看、口味较好的药物,让孩子觉得吃药不是一件“苦差”。
其次,尽量减少喂药的频率,选择治疗疾病的一两种主要药物,把无关紧要的药避开,以免孩子对服药产生厌烦情绪。
此外,应尽量选择药物半衰期长点的药物,比如每日只需服用一次或两次的药。这样让家长、患儿都容易掌握应用,又减少了用药次数,可增加儿童用药的依从性。
对于首次用药的年长儿,家长应多做诱导工作。父母可以耐心地与其交流,讲明吃药的道理。要把吃药当成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鼓励孩子主动吃药,并适当给予其小小的奖励。这样让孩子从心理上消除对药物的恐惧,由被动变主动,不再害怕吃药。
家长如何正确给孩子喂药?
郑成中表示,对于“孩子不肯吃药”这个难题,父母既要有耐心,又要细心,还要根据不同年龄区别对待。
第一步:喂药前必须按医生要求查对所服药物,包括药名、应用剂量、药品质量。如果片剂发霉、变色则不能用;水剂混浊、变色、有霉坏味不能用;放置时间过久的药和已过期失效的药也不能服用。
第二步:选择正确喂药时间。最佳喂药时间一般选择在饭前0.5~1小时进行,因为此时胃内容物已排空,有利于药物吸收和避免小儿服药后呕吐。但对胃有强烈刺激作用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红霉素等),可于饭后1小时服用。
第三步:喂药前,先给孩子戴好围巾,并在旁边准备好卫生纸或毛巾,以便药物溢出时,及时擦拭。在喂药过程中,如果小孩吐出药,要及
时按量补上。
对于出生几个月的小孩,由于其味觉尚未发育成熟,家长可用滴管或塑料软管吸满药液,将管口放在小儿口中,每一次以小剂量慢慢滴入,等其咽下后再继续喂药。也可以把药溶入温水后再倒进奶瓶里,让孩子自己吮吸。由于婴儿药量较少,注意不要让药物粘连在奶嘴上,以免影响用药剂量。如果发生呛咳,应立即停止喂药,抱起孩子轻轻拍后背,以免药液呛入气管。
1-3岁的儿童对药物已逐渐敏感,开始哭闹挣扎,不肯吃药。这时候父母可以把丸、片剂研成粉末,用糖水调成稀糊状,把孩子抱在怀里,呈半仰卧状,头稍偏向一侧,用手捏住下巴,将装有少许药液的小勺尖紧贴小儿口角慢慢灌入,让药液自然流入口中。
此外,喂药时要确保孩子处于清醒、安静的状态,如果孩子迷糊或哭闹,应待他情绪平稳后再喂药。“禁止在小孩哭闹、睡着时或捏鼻子灌药,因为这样容易把药和水呛入气管,造成危险。”郑成中指出,有的父母缺乏耐心,见小儿迟迟不肯吃药,便强行灌药,结果药被呛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轻者呛咳、呕吐,重者窒息死亡。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所以父母千万不能莽撞行事,以防意外发生。
延伸阅读
喂药时可掺牛奶或果汁吗?
有的父母怕药太苦,就在喂药的时候掺一些牛奶或果汁,想改善口感。郑成中指出,其实这样的做法是错误的,因为牛奶中含有较多的无机盐类物质,可与某些药物发生作用而影响药物吸收。果汁口味甘甜,若与健胃药和止咳药等合用会降低药效。其实,只要吃药以后立即多喝水,苦味就会被稀释而逐渐消失,而且也利于药物尽快到达胃肠,及早吸收。(阳叶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