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科普要闻
人民网>>健康·生活>>正文

心脑血管病并非老人才有 我国年轻人群发病率上升

黄蓉芳

2015年12月01日14:56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心脑血管病并非老人才有 我国年轻人群发病率上升

我国2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逐步上升,35~44岁人群发病率上升幅度最大

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的专利吗?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在当天的讲座中,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高聪教授详细讲解了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情况,并提醒,我国2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逐步上升,特别是35~44岁人群发病率上升幅度最大。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要注意保持正常体重、每天运动30分钟、保持乐观心态、戒烟少酒。此外,她还强调,必须要控制好三种疾病,一是高血压,二是高血脂,三是糖尿病。

主讲嘉宾

高聪: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35~44岁人群

发病率上升幅度最大

高聪介绍,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心脏性猝死、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出血性、缺血性脑卒中等。

“很多人以为只有老年人才会得心脑血管疾病,其实不然,心脑血管疾病同样也会‘光顾’年轻人。”高聪说,我国45岁以下人群的卒中发病率是7~15/100000/年,不仅有出血脑卒中,也有缺血脑卒中。而且,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国内一项针对2359例的青年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显示,18~45岁青年卒中占卒中住院人数的9.77%,缺血性卒中为63.6%,男女比例为2.63:1。北京市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监测信息平台显示,2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逐步上升,特别是35~44岁人群发病率上升幅度最大。“国内有关冠心病的研究显示,年龄小于40岁的年轻冠心病患者,平均约占所有冠心病患者的4.3%。”

预防:正常体重+运动

+乐观+戒烟少酒

高聪认为,决定一个人的健康的因素,父母遗传因素占15%,气候地理条件占7%,社会条件占10%,医师占8%,个人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因素占比最重,高达 60%。

“也就是说,有六成健康因素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她说,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最重要,即及早发现危险因素,采取综合控制,预防发生心脑血管病。对于已经发生心脑血管病的人群,只能采取二级预防,也就是采取措施预防复发。

高聪分析,高龄、性别、种族、气候、卒中家族史等因素都是心脑血管疾病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酗酒等,都是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所以,在个人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上,一定要尽量避免这些危险因素。

首先,要保持正常体重。高聪介绍,理想的体重指数(即BMI)是22。BMI=体重(kg)/身高2(m2),如果男性BMI≥27、女性BMI≥26,各种疾病的风险都会增高。她还提醒,肥胖包括向心性肥胖和内脏脂肪肥胖。向心性肥胖从外形就可以看出来,即腰/臀围比值大,内脏脂肪肥胖,可能是四肢比较细,但腹部/大腿部皮下脂肪厚度比值大,导致器官周围堆积了大量脂肪。“无论哪种肥胖,都会对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她说,很多肥胖的高血压病人,一控制了体重,不用吃药,血压就降下来了。

其次,要保持规律的体力活动。高聪认为,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无论是青中年还是老年,经常性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均可降低冠心病的死亡率。“保持健康,需要至少每天30分钟的运动。”她说,而且,最好每周能保持五次运动。

第三,保持乐观心态,同时,要注意戒烟少酒。

支招:

关键是控制三种疾病

高聪认为,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必须要控制好三种疾病,一是高血压,二是高血脂,三是糖尿病。

1.高血压

“高血压病是一个隐蔽的杀手,许多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高聪说,如果是血压骤然升高,人可能会有感觉,但很多人的血压往往是逐步增高,其实这反而更危险。

高聪介绍,通常情况下,收缩压(mmHg) <120、舒张压(mmHg)<80为正常血压;收缩压(mmHg)在140~159之间、舒张压(mmHg)在90~99之间为1级高血压病;收缩压(mmHg)在160~179之间、舒张压(mmHg)在100~109之间为2级高血压病;收缩压(mmHg)≥180、舒张压(mmHg)≥110mmHg为3级高血压病。

她建议,任何一个成年人,看病时,都应该测量一下血压,也建议各级医院建立成年人首诊测量血压制度。即使不需要去医院就诊,成年人也应经常测量血压,一般至少每年需测量一次。“老年人的舒张压通常是不准的。”她提醒,老年人不要一看舒张压比较低,就以为万事大吉,这是因为老年人动脉发生了硬化,血管缺乏弹性,舒张压才表现得比较低,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此,老年人的血压一定要看收缩压,即上压。此外,老年人降压,不要追求降得过多过快,否则,也容易造成脑中风。

2.高血脂:

高聪介绍,高脂血症的主要危害是导致动脉硬化、进而导致众多的相关疾病。

“高血脂相当于血管里的锈。”高聪解释,其原理就是,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导致血管壁上形成斑块,使得血管硬化变窄,血管壁上的斑块破裂,会引起血栓或动脉粥样硬化,结果就是心脏血管栓塞、冠心病、脑血管栓塞、中风。

“在这里,我还要教大家怎么看懂血脂化验单,大家不要一看有上升的符号就很紧张。”高聪介绍,血脂化验单中,有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它们的性质和作用恰好相反。“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坏’的胆固醇,如果过高,冠心病危险性会增加。相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好’的胆固醇,如果太低,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甘油三酯,也只是条件性的危险因素。如果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超标,甘油三酯也超标,会增加冠心病危险。但如果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不高,只有甘油三酯超标,而且又<7,少吃一些主食,就会缓解。当甘油三酯>7时,就容易发生胰腺炎,因此,即使只是单纯的甘油三酯>5,就一定要治疗了。

“总胆固醇>5.72、甘油三酯>1.70、高密度脂蛋白<0.90、低密度脂蛋白>3.64,都属于血脂异常的水平范畴。”高聪建议,成年人一定要定期复查血脂,并注意生活方式的“治疗”。比如,限制高热量食物,增加体育锻炼。高甘油三酯的患者,还应适当控制主食,主要是淀粉类食物,每餐只吃八分饱即可。

3.糖尿病:

高聪介绍,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需要注意的是,典型糖尿病表现主要是“三多一少”症状,即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部分病人以酮症酸中毒或昏迷的形式发现。“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病人没有任何明显不适感觉,是在体检时发现的。”

高聪提醒,诊断糖尿病主要看空腹血糖和随机血糖两个指标。当空腹血糖>7.0

mmol/L和/或随机血糖>11.1mmol/L时即为糖尿病。糖尿病如果不及时控制,可引起心脑血管、糖尿病肾病、白内障等并发症。因此,有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患者应定期检测血糖,必要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

“当发现糖尿病时,不必马上进行药物治疗,可以先通过控制饮食、体育锻炼的方式进行控制,如果2~3个月后,血糖控制仍不佳,应使用药物治疗。”高聪提醒,糖尿病患者饮食宜低糖、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对糖尿病有辅助作用的食品,主要有大蒜、芝麻、核桃仁、黑豆、绿豆、淮山药、苦瓜等。”

在药物治疗上,主要有降糖药和胰岛素治疗。高聪说,很多糖尿病患者闻胰岛素色变,总担心胰岛素的副作用。“其实,如果需要服用多种降糖药物时,其副作用比胰岛素的副作用大多了。”她说,如果需要吃两种以上降糖药时,建议打胰岛素。(文、图/广州日报记者黄蓉芳(署名除外))

 
分享到:
(责编:许心怡、权娟)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