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与会代表在第二届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上交流。
本报记者 倪 涛摄
为期3天的第二届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10月6日在南非开普敦落下帷幕。来自中国和非洲40多个国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等国际组织的代表,回顾了50多年来中非卫生合作历程,围绕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推动‘后埃博拉时代’中非卫生合作”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各国代表一致通过了《第二届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开普敦宣言》及其实施框架。
《开普敦宣言》强调,通过对埃博拉疫情应对工作的总结,中非卫生部门表示全力支持建立一个新型、资金充沛、运作顺畅的国际应急响应体系,以更有效地应对未来的全球疫情。
回首往昔,兄弟情谊比海深
中非卫生合作图片展,共同抗击埃博拉的短片,唤起了与会非洲兄弟姐妹们对中国情深似海的记忆,一声声“感谢”发自心底。
阿尔及利亚是第一个得到中国援非医疗队帮助的国家。“自从独立到现在,中国对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给予了巨大的支持”,阿尔及利亚代表的简短发言令人难忘。52年来,中国累计向非洲派遣援外医疗队员2.43万名,超过2.7亿人次的非洲患者接受诊治,51名中国医疗人员把宝贵的生命留在了他们热爱的非洲大地上。
中国发展好了,仍然不忘非洲兄弟。科摩罗、坦桑尼亚、佛得角、厄立特里亚、几内亚、多哥等非洲国家代表在发言或接受记者采访中谈到中国在新时期与各自国家的卫生合作时,如数家珍。
自2013年8月首届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在北京举办以来,中国先后在6个非洲国家开展“光明行”项目,共为约2000名患者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与4个国家建立“眼科合作中心”,与6个国家建立对口医院合作关系,在10个国家医疗队建立中医标准化诊室,共举办113期卫生相关专题培训班,为非洲国家培训2100多名卫生管理和医护人员,先后为非洲国家建设38个医疗设施项目,提供近50批医疗设备和药品物资。
西非国家发生埃博拉疫情后,中国政府和人民感同身受,紧急驰援,累计向疫区及周边共13个国家提供4轮总价值超过1.2亿美元的抗疫援助、派遣1200多名医护人员。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给会议发来的视频讲话中称赞中国是非洲之外提供援助“最慷慨的国家”。
“在西非地区暴发埃博拉疫情后,中国是国际社会上最早伸出援手的国家。我亲眼见到中国医护人员是如何辛勤工作的,我对他们的专业态度和对工作的投入非常敬佩,我要感谢他们对我们国家所作的贡献。”塞拉利昂卫生部长福法纳对本报记者说。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