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人民网>>健康·生活>>正文

中国“胆道外科之父”黄志强:让医学领域有中国人的东西

王继荣 罗国金 张奎

2015年07月29日15:44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2015年4月24日,解放军总医院,一位93岁的老人,永远离开了他钟爱的肝胆外科事业。

他,就是中国肝胆外科奠基人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原组长黄志强。

从医70多年,他荣获全国科学大会著作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军队科技进步二、三等奖12项,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军队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荣立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2007年,中央军委给黄志强记一等功。

一生都离不开当个外科医生的梦

1922年初,黄志强出生在广东新会。高中毕业,在抗日战争的炮火声中,他迈入医学的大门。对外科产生兴趣,是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有次上生理实验课,授课老师林丛敏教授让大家做动物实验。

黄志强做气管切开术插管时刀法娴熟,动作一气呵成,大大出乎林教授的预料。他兴奋地拉住黄志强说:“你的实验做得不错,手法灵巧,动作规范,思维敏捷,心绪正常,游刃有余,如果你努力,将来一定可以成为一个优秀的外科医生。”

每当回忆往事时,黄志强都非常感慨人生的际遇:“一言定终生,一生都离不开当个外科医生的梦。”

毕业后,黄志强在湖南衡阳医院当实习医生。湖南沦陷后,他辗转到了贵阳,后来被分派到遵义县医院工作一年。

一次偶然的机会,黄志强投奔到当时主持重庆中央医院外科的吴英恺教授门下当住院医生。他继承了导师严谨的治疗态度、细致的术前准备等特点,并在吴教授的启发下,开始了为之奋斗数十年的胆道医学事业。

山虽高,没有爬不上的;路虽远,没有走不到的

新中国成立后,黄志强真正开始了他漫长的医学追求与探索。无论什么手术,他都能拿得下来。

黄志强由万能走向一专多能的肝胆领域,得益于两位师长,一位是陈仁亨教授,另一位是吴英恺教授。吴教授问黄志强:是想做一个只能开刀的外科医生,还是做一个在医学上有创造的开拓者?这一问,使黄志强困惑的心豁然开朗。他反复思考两位老师的建议,决定闯一闯。

当时,中国在肝胆方面还没有专门的研究。黄志强决定冲击这个盲点。在从事繁重医疗工作的同时,他给自己制定详尽的计划。往往是别人都下班回家了,他还在办公室里,埋头研究病历、思考问题。他分析了本单位收治的历年来胆道疾病的分布情况,同时还分析和收集了重庆市的胆道疾病情况。

凭着丰富的外科经验、缜密的思维逻辑和大量的调查研究,黄志强于50年代末先后在国内外发表了11篇论文。1973年,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的第23届国际外科学术会议上,他在国际上首先全面系统论述了肝胆管结石病,并首先提出了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可呈肝内局限性分布,以及高位肝胆管狭窄是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主要病因这两个著名论断,引起国际同行高度关注。

黄志强显然已经站在了肝胆外科的山峰,安于现状还是顺势再跃上一个新高峰?他选择继续在探索的路上前行。

黄志强从肝门胆管癌入手。肝门胆管癌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内的总手术切除率不足10%,黄志强到解放军总医院后首先开展了难度很大的肝门胆管癌扩大根治术。当时已经是66岁的他常常是手术从早一直做到晚,使中国肝门部胆管癌的手术切除率提高到64%,5年生存率达到15.3%,居国内领先和世界先进水平。

70多岁时,黄志强开始埋首纸堆。他不会用电脑,只能自己一笔一画地写,连书中的手术图谱都是他亲自绘制完成。

84岁时,黄志强还在主持翻译《希夫肝脏病学》。经他主编和自著的已经出版的就有24部,共计2000余万字。其中《黄志强胆道外科》、《黄志强胆道外科手术学》、《外科手术学》被认为是肝胆外科领域的经典著作,专著曾荣获全国科学大会著作大奖。

晚年,黄志强仍时刻关注着外科学科的发展,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他说,“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每天都面对手术创伤给病人造成的痛楚。我一直在思量若能使手术病人‘无痛’地度过手术后的早期,将会改变病人对手术的恐惧,改善手术后病人的精神状况。”

在长久的观察与思考后,黄志强提出“外科已从切除的时代进入修复的时代”理念,提倡发展“微创外科”,并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国内外多种刊物上发表有关微创外科的论述。

90岁时,黄志强敏锐地觉察到3D技术必将对微创外科产生巨大影响,撰写了论文《从阿凡达电影看微创外科3D时代的到来》。

在别人眼中高山仰止的成就,黄志强却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山虽高,没有爬不上的;路虽远,没有走不到的。努力和勤奋是顶重要的。”

医学领域里,应该有中国人自己的东西

2000年,78岁,黄志强凭《肝胆管结石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与实验研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2年,90岁,黄志强被授予“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称号。

其实,黄志强还有一个更响亮的称号——中国“胆道外科之父”——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肝胆外科专科,开辟了具有中国疾病特色的有关肝内胆管结石病一整套独特有效的诊治理论、技术和方法,让中国肝胆外科专业跨入世界领先行列。

从医70余年,在黄志强的心底,一直萦绕着这样一种情怀:在医学领域,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东西!

上世纪50年代初,在重庆行医的黄志强发现,在临床中接触到的病人与课本里看到的病例有着太多的不同。

肝内胆管结石病,是中国良性胆道疾病中导致死亡的最常见疾病之一。为了弄清病因,在当时极端艰苦的条件下,黄志强首先展开调查研究,对于临床重症,经常连续几天几夜守候在病人床旁。

正是这样的努力与付出,黄志强积攒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宝贵的临床经验,为他寻找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病的医疗方法夯实了基础。1957年,他首创应用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胆管结石病,在世界范围内为此病的治疗方法揭开了崭新的篇章。

接受这次手术的,是一名战士,肝内有结石,过去做过手术,但是老犯病。黄志强反复地研究病人的病情,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医学知识,他开始思考,胆石就是在肝内的某一个部分,如果把这部分切掉,病是不是就可以解决了呢?

肝脏因其内部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血管,一直被视为手术禁区,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大出血。而危险也正是来源于此。黄志强认准了自己的想法,握紧了手术刀。结果和他预想的一样,手术进行得很成功。据此,他首创应用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开辟了以肝胆外科技术解决胆道问题新途径,这一术式至今为国内外广泛采用。

此后,随着在临床上的积累和研究上的深入,黄志强对肝内胆管结石病的治疗不断提出新的认识。

1962年,黄志强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体的肝胆外科专科,由他提出的关于肝门部胆道外科的一系列独创性的诊疗技术与原则,已成为有关肝胆外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指南和规范,居世界领先水平。

1964年,他在国际上第一个为病人成功实施肝动脉结扎术,使肝内胆管大出血不再是不治之症。

1973年,黄志强围绕肝内胆管结石外科治疗,提出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可呈肝内局限性分布,以及高位肝胆管狭窄是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主要病因这两个著名论断。

1983年,由黄志强倡导成立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诞生,他任首届组长。

此后,黄志强多次代表中国出席世界外科学术大会并做重要学术报告,在国际上奠定了中国肝胆外科学的学术地位。凭借对肝内胆管结石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取得的突破性进展,黄志强开创了具有中国疾病特色的有关肝内胆管结石病一整套独特有效的诊治理论、技术和方法,使其跨入世界领先行列,在国际肝胆外科领域占领了一席之地。也正因为这些卓越的建树,黄志强被誉为中国的“胆道外科之父”。

 
分享到:
(责编:李轶群、刘婧婷)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