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人民网>>健康·生活>>正文

黄志强同志简要事迹

2015年07月29日09:19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手机看新闻

黄志强,男,汉族,广东省新会县人,1922年1月出生,1956年3月入党,1956年11月入伍,2015年4月去世。是我国肝胆外科的奠基人之一、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创始人,著名的肝胆外科学家、杰出的医学保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学院荣誉院士。生前系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组长、野战外科研究所所长,全军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专业技术1级,文职特级。曾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常委、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荣誉会员、国际外科学会会员、中国医学基金会理事等职,还担任《美国医学杂志》(JAMA)中文版总编辑。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等各类奖项40余个。被评为全军优秀教师、总后勤部科学技术“一代名师”。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2次。

热血铸忠魂,树起爱党报国的光辉旗帜。黄志强从医报国,对党忠诚,矢志不渝。他生于医学之家,受父亲影响,从小就立志从医。儿时正值日军侵占中国,亲眼目睹国人遭受的深重苦难,激发了他学习医术、为国效力的男儿血性。1938年,16岁的他冒着生命危险,突破日军封锁,取道澳门、香港、越南,辗转奔赴云南昆明求学,从此踏上了从医报国之路。在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年代,他成长为一名优秀外科医生,曾参与救治了杨虎城将军等多位仁人志士。受到共产党救国救民思想的感染,1945年内战爆发,身在国统区重庆的他,坚决反对国民党政权反人民的罪恶行径,对共产党解放区充满向往。1949年解放前夕,很多同事纷纷离开大陆,前往香港、澳门、台湾,但他毅然决定留在重庆,用医学技术为新中国建设服务。1952年,他告别新婚妻子,主动请缨奔赴朝鲜战场,并担任志愿手术队副队长,每天救治150多名火线后送的伤员,被誉为“战时伤兵的救护神”。手术队凯旋后,他积极要求进步,多次向组织表达把一生都献给党和人民的强烈愿望,递交入党申请,接受组织考验。1956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伍,开启了人生新征程。1957年后,受反右、四清、五反、文革等政治运动影响,他被错误批判,但依然对党组织忠贞不渝,在工作一度受到冲击的情况下,仍然怀揣着对祖国医学事业的责任与担当,克服重重困难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1978年拨乱反正之后,他把全部心血和精力都投入到党和军队的医学事业中,推动我国肝胆外科事业跨入世界先进行列。病重期间,仍心系医学事业,与前来探望的领导、专家探讨肝胆外科未来发展方向。在弥留之际向党组织多次请求,放弃治疗,节省医疗资源,并嘱咐遗体解剖为医学事业做最后的贡献,后事一切从简,不办仪式,不送挽联、花圈,火化后海葬。高风亮节,令人敬仰。他用一生的忠诚树起了医学大家爱党报国的光辉旗帜。

敢为天下先,开创领先世界的医学成就。70多年来,黄志强始终致力于肝胆外科疾病的系统研究和实践,敢为人先,功勋卓著。在理论研究上,率先在国际上系统论述了我国常见疑难病症“肝胆管结石病”,提出“原发性肝胆管结石可呈肝内局限性分布”、“高位肝胆管狭窄是原发性肝胆管结石主因”著名论断,改变了以往胆道外科学概念;首次系统阐述胆道感染、胆道梗阻、胆汁於滞是原发性胆管结石和胆管结石形成的基本因素,提出肝源性β-葡萄糖醛酸苷酶与肝胆管结石形成的重要假说,修正和补充了日本学者色素结石形成理论。在学科建设上,主导创建了我国首个肝胆外科专科,成立了全军首个肝胆外科中心,创立了肝胆外科重点实验室、肝胆外科重点学科,领导推动总医院肝胆外科发展成为五个“院中院”之一,倡导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并任首任组长,被同行誉为“中国胆道之父”;指导建立了我国北方地区首家腔镜中心和培训基地,并将微创技术向全国辐射,推动3D等信息技术在手术中的广泛应用,引领外科医学“微创”发展方向,带来革命性变化。在首创技术上,世界上首先应用肝部分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病,开辟了以肝胆外科技术解决胆道问题新途径;率先采用肝动脉结扎术与肝右叶切除术成功治疗胆管大出血,改变当时视胆道大出血为“不治之症”的观点;独创了肝门部胆管高位切开成型术、胆管癌扩大根治术、联合高位胆肠重建术、胆管扩大修复术、胆管狭窄合并门脉高压分期手术等几十种高难度手术方法,成为肝胆外科学界的经典,至今仍被国内外广泛采用,特别是肝门部胆道外科的一系列独创性诊治原则与外科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给国内外无数病患带来了福音。在科研创新上,率先开展我国胆石症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与实验研究,改善了肝胆管结石病的治疗现状,带动提高了损伤性胆道狭窄等其他肝胆疾病的诊治水平,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肝胆外科理论与实践系统,领衔完成的“肝胆管结石及其并发症的外科治疗与实验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九五”期间全军医疗领域一等奖“零”的突破。编撰《外科手术学》、《胆道外科》、《肝脏外科学》等24部学术专著,总结了几十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成为几代专科医生的启蒙教材。

倾心育英才,彰显甘为人梯的名师风范。黄志强常说:医学事业的兴旺发达,需要人才梯队的接续奋斗。他对我国肝胆外科事业发展始终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无论在哪里工作在哪个岗位上任职,他都坚持把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作为推动事业发展的关键,发挥优势,主动作为,言传身教,提携后人。上世纪60年代,已是全军最年轻教授的他,针对积贫积弱中国医学人才匮乏的现状,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手把手、面对面向同行传授新业务新技术,为新中国肝胆外科事业起步积蓄了第一批技术骨干;70年代中期,针对军队肝胆学科建设参差不齐、学科带头人素质不高的实际,牵头主办全军肝胆外科培训班,分批轮训各大医院外科主任,培养了一大批担当重任的学科带头人;80年代后,担任胆道外科学组组长的他,针对专业细化、拔尖人才少的实际,亲自带教培养研究生,把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很多成长为我国肝胆外科事业的领军人物;2002年之后,年过8旬仍担任专家组组长的他,针对新兴学科涌现、医学专科人才培养不规范的实际,倡导建立了科学统一的专科医生培养标准,使我国医学人才培养实现了与国际接轨。70多年来,他选拔培养了韩本立、蔡景修、孟宪钧、何振平、周宁新、董家鸿、别平、王曙光、刘荣等100多名拔尖人才,很多成为了全国全军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医学院校著名教授、知名医院领导和科室主任;亲自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及高级研修人员300多名,桃李满天下。

宗旨系心间,铸就德技双馨的精神坐标。黄志强始终坚持学高不忘宗旨、誉重不丢本色,视事业重如山,把患者当亲人,忘我精神和大爱情怀融化在血液中,浸透在骨子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始终离不开岗位,长期扎根在医疗、保健、教学、科研一线,夜以继日,殚精竭虑。平时除了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范围始终是“三点一线”,即从家里到病房再到办公室。为了给病人明确诊断,对着片子静静看上一两个小时;为了把握一个生命体征,坐在患者身边观察半天;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无误,拿着试管去反复试验。年过8旬依然参加科室会诊讨论、教学查房,甚至还亲自上台手术。即使90高龄无法上台手术时,还坚持到场进行指导。2011年,新疆军区某边防连副连长在总医院接受亲体肝移植手术,黄志强全程参与指导救治,手术圆满成功。他始终离不开患者,用仁心妙手,温暖患者的心灵,拯救患者的生命。一生恪守“医本仁术”医道真谛,70多年如一日,对患者充满真情,不分高低贵贱,一视同仁。一位农民的女儿患先天性膈疝需住院手术,因付不起医药费在外求医无门,生命面临危险。无奈之下找到了他,二话没说就收留了患儿,并很快手术,让孩子转危为安。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全科上下形成了崇医尚德、敦品励志的良好风气。他始终坚守救死扶伤的医者天职,不计名利,敢于担当,“治别人治不好的病,开别人不敢开的刀”。一位古稀老者胰头长有婴儿拳头般大小肿块,辗转多家大医院求医,因风险太大,均考虑内引流术。患者慕名找到黄志强,73岁的他经过反复研究,亲自为患者行根治切除术,历时整整一天成功将肿瘤完整剥离,让这位老人获得新生。据统计,仅他亲自主持完成的疑难肝胆管结石手术就多达1200例,术后良好率80%以上,显著降低了该病原有高复发率、再手术率和病死率。(解放军总医院政治部)

 
分享到:
(责编:韩雅菘、刘婧婷)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