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人民网>>健康·生活>>正文

廖新波:医生多点执业是撬动整个医疗改革的支点

2015年05月04日09:42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5月4日电(王宇鹏 刘婧婷)如何解决当下就医无序的局面,一直是医改的焦点问题。在第二届中国县域卫生发展论坛上,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要改变患者的就诊模式,首先要改变医生的行医模式。医生多点执业是撬动整个医疗改革的支点。

真正的多点执业是市场驱动

受传统就诊观念影响,不少患者认为“名医就在大医院”,从而形成“盲目就医”,“小题大做”,常见病、多发病也扎堆到省市大医院就诊。在廖新波看来,最好的就医秩序是“择医而来”,而非当下的“择院而去”。

多点执业如果推动起来,医生从单位人过渡为社会人,不附属一个单位,而是跟若干单位签订合约,或者建立自己的诊室、工作室,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所服务领域的病人聚集度开展工作,那么患者一旦认可这个医生的能力,无论该医生流动到哪里,患者都会追随而去。

他同时指出,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在医联体内部,鼓励大医院的医生下到基层帮扶,但这并不是真正的多点执业。这种行为主要是医联体体内流动,而不是体外循环,并存在一定风险。医院之间因利益关系形成的人才流动,如果把控不好,会促使病人跟随着优秀医生跑到大医院去。如果把基层,联系单位当做是转诊点,而不是工作点,不仅病人难以留住,医生也无法扎根。因为单位委派,今天是这个人,明天换成那个人。

“真正的多点执业应是一种市场驱动,而不是行政鼓励。”廖新波强调。

推行多点执业是一项综合改革

廖新波提出,目前尚有多重因素在影响着医生多点执业的推行,其中一大因素就是人事制度。

“医生的价值体现不在于其职称有多高,而是在于他服务了多少病患。开展多点执业首先要破除职称,才能让有本事的医生发挥才能。”他强调,“职称也是制约县级医院发展的关键。医生总想有点出息,但在现有制度下,职称几乎就代表着医生是不是有出息,许多医生不得不为三斗米折腰。”

支付制度是另一个重要因素。医生下到基层多点执业,按国外的支付方式,要么按单病种计价,要么按医生的劳动价值计价,而不是和药品与检查挂钩。廖新波说:“如果支付制度改革,医生不再为创收而绞尽脑汁,医疗行为也就趋于正常。”

同时,实现“90%的疾病不出县”,留住医生是关键。“如今医生与患者都往大医院走,这就是市场。如果将支付方式做一些调整,对医生的服务单独付费,不与医院的收益捆绑,医生才可以真正流动起来。”廖新波说。

多点执业的推行,还需要第三方检查检验的支持。许多基层医疗机构因缺乏检查检验的硬件条件,而令有能力的医生无法大展拳脚。

今年3月发布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对此带来利好消息,其中指出,支持发展专业的医学检验机构和影像机构,逐步建立大型设备共用、共享、共管机制。建立区域医学影像中心,推动建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检查、医院诊断”的服务模式,提高基层医学影像服务能力。按照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验对所有医疗机构开放,推进有条件的地区开展集中检查检验和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廖新波表示,多点执业只是医生走向社会人的突破口,要完成这一使命,必须是一项包括观念在内的综合改革,包括人事制度、制度制度、监管制度、法律法规支撑等多项影响其推行的因素。

 
分享到:
(责编:许晓华、刘婧婷)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