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人民网>>健康·生活>>正文

深圳:医生评价新体系之惑

2015年04月22日17:28  来源:人民网-人民健康网  手机看新闻

这种以实际临床应用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实际是对过去国内医生职称评定和考核以科研论文为导向的改革!”

“这种以实际临床应用为标准的评价体系,实际是对过去国内医生职称评定和考核以科研论文为导向的改革!”在深圳市公立医院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医管中心”)2014年上半年工作会议上,中心主任罗乐宣介绍,深圳准备在国内首推以临床指标为导向的临床医师技术等级评价制度。

2014年6月至8月,深圳市人民医院的肝胆胰外科、胸外科、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的骨科、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等5个手术科室开始了该等级评价制度的第一阶段试点工作。如今试点结束,发现了哪些推行难点?各方评价如何?

等级与医生收入挂钩

第一个难点来自于医务人员的顾虑。记者联系试点医院的医生了解到,虽然大多医生都对此改革表示支持,认为能体现自己的价值,但也不免担心患者以此挑选医生,同时担心自己会在级别上与同职称的医生拉开距离。最夸张的一个例子是,有两位副主任医师评级后,一位保持相当于副高的6级,另一位则只有相当于主治的3级。

深圳医管中心运行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按照目前重视临床手术和操作的难度、数量、质量的考察标准,科研能力所占的考察比重仅为15%,“完全可以说是对过去仅仅以科研论文为评判标准的旧体系的颠覆,所以引来不少担心。”

“我们目前的试点工作,仅仅是验证评价体系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暂时没有和绩效等因素挂钩。但可以想象,日后若与绩效挂钩,一定会引来更多的顾虑。”医管中心运行部部长徐勇表示,这项改革的目的首先是要体现医生的价值,确定到底是用医疗的价格来衡量,还是用医疗的价值来衡量;其次是确定衡量尺度,是医疗费用的高低,还是资源消耗的多少。

另一个难点是收集相关信息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还要分析并发症等各方面的详细信息,所以目前深圳的信息系统有些跟不上要求,很多工作需要手动完成。“我们需要加强信息化建设。”医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

据了解,以临床为导向的医生等级评价制度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评价人才水平,方便深圳引进更多优秀人才。日后医生收入也会与这个等级评价相连,远期还会针对医院,以病种难度和医生水平为标准,涉及医保支付问题。“我们正准备把这5个专科评价体系在其他市属综合医院进行交叉验证,促进测评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同时眼科医院与心血管医院作为以手术和操作为主的专科医院,将整院参加试点工作。内科系统、医技系统的评价体系也在研制之中。”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重划职称级别

以何标准对医生进行评级?深圳医管中心借鉴国内外绩效评价经验,提出了一套新的医疗人才评价制度改革体系,将科室医生过去三年的手术按照难度和规模来打分。

医管中心运行部工作人员介绍,为了让这一体系更加适合国内情况,医管中心对于已翻译的16个专科系数进行了学术委员会讨论,并对一些中国与美国不相对应的手术进行了系数的制定,最终确定将医生分为9级。按照临床得分、主刀手术质量、以及学术声誉,这9级又分为基本层、骨干层、核心层、最高层四个层级,其等级评价指标体系还包括对医生职业价值的评价标准,包括临床技术水平、加分项目和扣分项目三大部分。与现有的职称级别形成一定的对比关系,便于与现有制度相衔接。

深圳医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医管中心已经针对医院专职科研人员的岗位设置和绩效考核标准制定了一套考核体系,目前正在广泛征求意见。“改革的目的不是抛弃科研、教学,日后也会制定科研人员等级评价体系。”

培养合格医生更重要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夏学銮认为,医生作为一种接受过高等教育、强调能力的职业,若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将是大不幸之事。所以,相对此前过于重视医生学术能力的考核体系来说,如今深圳开始慢慢重视临床实践能力的转变会有利于行业与国际接轨。

一位深圳当地的副主任医师告诉记者,评级并不是评职称,若最终能以评级带动薪酬制度改革才靠谱。他解释说,深圳并不是直辖市,所有副高及以上级别医生的评选都需要省卫生厅决定。“先把参评医生的资料汇总发到省卫生厅,之后我们再去广州参加省厅组织的专家面试评审,通过才能评级。所以副高及以上职称的评选,深圳本来就说不上话,自己立规矩评级有何用?之前说到的副高医生按照新规评级成了主治,其实也只是心里不舒服罢了,没有实际影响。但如果能够把评级和人事制度改革配合起来,改革薪酬制度,按劳取酬,就有实际意义了。”

对于这两种观点,中国首家专科医生集团创始人、自由执业医生张强认为,对于中国的临床医生来说,处理好临床与科研之间的冲突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毕竟多数医生都在服务病人,并不从事医学院的教学工作,若以科研为考核标准,会占据医生很多精力,剥夺他们服务病人的时间。另一方面,唯科研论的旧标准,也助长了虚假科研的风气。这对处于临床一线,潜心服务病人的医生的积极性是一种打击。“所以深圳的医生评价新体系有着积极意义。”

赞同的同时,张强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临床医生成长的过程中,所接受的临床训练质量参差不齐,“所以现在大家开始重视住院医规范化培训。国外医生规培后能独立进行大多操作,但国内医生在3年住院医规培过程中学不到多少临床知识,有些地方参加住院医规培的医生更多是作为低层次劳动力进行轮转或培训,这对医生成长不利。”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科医生龚晓明认为,若医疗走向市场化,评价医生最好的指标是服务水平,以及病人是否认可。“在美国住院医毕业之后,不会再有职称之分,除非去教学医院,大家都是教员,只有一个教授。”

“在国外,所谓医生分级,一般是在医院体系里的手术准入方面做一些安全性限制。相比之下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医生培养成合格医生。所以我们在制定以临床为评价体系的同时,要配套医生的训练机制,让政策能更好的落实。”张强表示。

 
分享到:
(责编:王亚微、刘婧婷)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