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人民网>>健康·生活>>正文

“互联网+”咋惠民生 网络悄悄粘上养老

本报记者 刘 念

2015年04月15日08: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网络悄悄粘上养老(“互联网+”咋惠民生②)

  一边是子女们熟练地用着互联网,找吃的、找玩的、找用的;一边是爸妈们闲坐一旁,或不解其乐,或欲试不能。这是如今不少家庭内的情况。

  老年人与互联网,真的“八竿子打不着”吗?传统养老服务能否借“互联网+”的东风,创造新商机,带给老年人实惠?日前在京召开的“社会养老服务模式研讨会”上,专家与业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编 者

  一问 为何需要“互联网+”

  老龄化呼唤市场发力,互联网可以撬动市场

  记者:当前,社会养老服务压力大吗?该怎么分担?

  全国老龄办副主任鲍学全:我国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发展规模小,水平不够高,供需矛盾非常突出。二是相关政策法规的标准不够健全,相互衔接不够紧密,政策落实还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三是社会养老服务发展中,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的作用发挥,尚处于初步阶段。四是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市场参与度低,投入相对不足。

  中国的老龄化有其特点。首先是基数大,2014年底,60岁以上的老龄人有2.142亿,占总人口的15.5%。再者是增速快,根据专家预测,到2053年老龄人将达到4.78亿左右,占总人口的35%。面对老龄化,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仍显得相对滞后。发展社会养老服务,要在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并动员社会力量发展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的养老服务。

  记者:社会养老服务为啥需要“互联网+”的助推?

  唯创国际集团董事长王振:许多的中国老人,不会上网,也不会用智能手机。我们做了一个上千人的调查,发现在上海这样发达的城市,用智能手机的老人都不足3%。有人说老人舍不得买、脑子慢、看不清,但老人们回答得很可怜:就因为没人教。

  老人用智能手机、用网络的比例如此之小,换个角度看,正说明市场的潜力是如此之大。

  比如说,在买东西时,老年人很无助,挑选衣服、尿不湿、轮椅、旅游产品时,老人们不掌握充分的产品信息,很难决策。我们从这里发现商机,去年上线了专门服务于老年人的网上商城。产品价格与效果公开透明,老人不满意时,我们给他们退款。老年人网购养老产品,成为了我们的一片“蓝海”。

  现在国内许多老年人,既有消费能力又有闲。让这些老年人习惯智能手机、上网购物,并且利用互联网提供适合老年人的服务,不仅可以撬动养老市场,创造新商机,更能够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指数。

  二问 如何实现聚变效应

  老人享受个性服务,企业通过新的商业模式赚钱

  记者:智能设备与网络服务,咋为老年人量身定做?

  王振:如果你的产品和服务不能让老年人接受,那问题一定不是出在老年人身上,而是你的产品和服务还不够智能,还不够人性化。

  我们推出了一款为老年人量身打造的智能手机。老年人不知道怎么对焦、按快门,我们就告诉老人,只要对准人,一微笑或一伸“剪刀手”,手机就自动拍照。

  除了拍照,老年人还应该享受网购的乐趣。网购的一般操作,对老年人来说比较复杂。我们就给老年商城里的商品做了二维码,还给老人本身做了二维码。老人的二维码跟支付卡绑定,还集成了老人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只要扫一扫商品的二维码与老人自己的二维码,再输入密码,订单就直接生成了,既不需要登录,也不需要找各种按钮。

  记者:养老与互联网如何对接?老年人与企业能“双赢”吗?

  王振:微信的运营模式,对我们很有启发。微信始终是免费的,那它怎么盈利的呢?它做的不是一个产业,是全产业链。链条的核心是社交,微信牢牢地控制了这个入口。微信支付、发红包、打、订票等延伸出来的链条,才是盈利的。这就打开了思路。

  我们做养老“互联网+”,也往往不是直接从老年人身上赚钱。老人在我们这里买东西,一般会更便宜。比如我们跟肉企合作卖牛肉,每斤售价比连锁超市还要便宜5块钱。我们让老人们得到了实惠,也给肉企拓宽了销路。我们跟肉企签协议,老人们付的钱,要在我们的账号上放一个月。我们做的,其实是金融模式。

  我们还有类似的模式。比如老人想买1瓶水,我们会向老人介绍:如果您想现在就拿到,这瓶水卖原价;如果您肯等1个月再拿,就能便宜1毛钱。老人们并不怕物流慢,只怕你不便宜。他们认为省下来的钱就是赚到的钱,他们愿意等。

  再比如,快递在“最后一公里”的人工成本很高,我们就鼓励老年人到实体商城自取,这样就能把商品成本减少8%。老人的货到了,我们会给老人打电话说:如果您自己来提,我们可以送您3个鸡蛋。这样,老人一般都愿意自己来提,到了实体商城有时还会转一圈,买一些别的回去。通过上述这些模式,就实现了“双赢”。

  三问 政府应该怎么扶持

  企业要开思路、做精细,政府要退得出来、兜得住底

  记者:要想做强“互联网+”养老,企业该怎么做?

  全国老龄办巡视员阎青春:第一,要有开阔的发展思路。要真正使老年人能得到他们满意的各种服务,特别是在家门口得到服务,买到物美价廉的产品。第二,要有准确的市场定位。要真正把市场的机制引入到养老服务领域的全过程。第三,要有优质的服务保障,服务人员要经过专业训练,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第四,要应用现代的科技手段,线下和线上相结合,把养老服务融入到网点中。

  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缪力:对老年人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需求,要在科学调研、科学数据的基础上,做精细化的分析。需求分析越精准,养老服务业的产品就会越有针对性,才会产生积极的效益,才会有永久的生命力。要做好养老服务业产品,还要搞好顶层设计。一定要使所有参与养老服务业的主体受益,包括投资者、经营者、传播者与服务对象。要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共赢。同时,运用高科技手段,实现“互联网+”养老服务。

  记者:政府怎么为“互联网+”养老预留发展空间?

  北京市老龄办副主任陈谊:我认为政府在此方面核心的工作,就是放开养老服务产业。首先考虑由社会作为承担主体,这从养老机构的改革上可以体现出来。在北京市的400多家养老机构中,民办养老机构已经占到了六成。在养老床位上面,社会力量投入的床位已经占到了七成。今后,社会力量的投入应该占到90%。政府能够退的,我们都退出;社会能够干的,都由社会来干。社会干不了,也不愿意干的,由我们政府兜底。

  对于扶持社会企业,我们有一系列的配套扶持政策。例如,去年大力兴建的社区综合性照料中心,332个街乡照料中心完成覆盖后,要全部交由社会运营。“互联网+”养老企业,要深入我们的社区,落地生根,以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未来的方向是政府购买服务,管理服务交由社会,政府更多是做政策资金的保障与服务的监督。

 
分享到:
(责编:蔡熊更、刘婧婷)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