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人民网>>健康·生活>>正文

中国器官捐献之惑 现状究竟如何?存在哪些问题?

2015年04月11日11:12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新华全媒头条:中国器官捐献之惑

  捐献人体器官,被誉为“献上生命的礼物”。如此“贵重礼物”挽救他人生命,成就的感人故事不少。今年以来,从歌手姚贝娜捐献角膜,到清明节四川男子脑死亡捐献器官至少救活7人,器官捐献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中国器官捐献现状究竟如何?存在哪些问题?新华社记者赴京、沪、鄂、赣、粤等省市调查,试图解开器官捐献之惑。

  中国是世界第二器官移植大国,1960年中国内地就进行了首例临床肾移植手术,但公民自愿捐献器官率较低。

  2015年起,中国全面禁用死囚器官。北京、江苏、湖北、上海等地从事器官移植的医学专家认为,器官来源原本就很紧张,现在就更加紧张了。

  禁用死囚器官,是法治中国的应有之义。然而,等待器官救命的患者的痛苦、绝望又让人刻骨铭心。记者在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地大医院采访了解到,凡是有资格做器官移植手术的医院,几乎都有人在排队等待器官救命。遗憾的是,有部分患者在等待中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们病房内几十个病人仍在苦苦等待合适肺源。”中华器官移植学会委员、无锡市肺移植中心主任陈静瑜去年底发的这条微博引起广泛关注。

  “由于供体太少,一个受体从决定可以接受肺移植开始,通常需要等待1.5至3年时间才能如愿,很多患者就在等待中死亡。”陈静瑜说。

  中国的器官捐献事业,除了规范禁用死囚器官外,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较流行的说法是:中国每年大约有150万器官衰竭患者,有30万适合器官移植方式治疗,每年仅有1万多人能得到器官移植的救治。

  中国器官捐献与移植委员会主任委员黄洁夫说,中国能做器官移植手术的医生只有几百人,具有器官移植资质的医院只有169家。

  记者在医疗机构采访时,众多从事器官移植的医务人员认为,在“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观念影响下,捐献者义举得不到应有肯定。江西省大余县一位农民捐献罹患肾衰竭去世的3岁儿子眼角膜,事后许多村民指责他“拿儿子的身体卖钱”。

  “免费捐器官,换个器官却要花几十万”等,人们的这些认识,与对器官捐献政策不了解和器官分配不够透明、公开有关。

  黄洁夫说,中国自开始自愿捐献器官以来,至今年1月31日,全国实现公民逝世后捐献案例3326例,仅2014年就实现近1700例,超过之前历年总和。“这表明器官移植依赖死囚的局面已经打破。”

  “器官捐献率低,落后的不是传统观念,是行政管理的体制,把管理体制搞好,公民捐献意愿就会提高。”黄洁夫说,“公开、透明、可溯源的器官分配体系至关重要。”

  当前,中国研发并启用了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以患者病情紧急度和供受者匹配程度等国际公认的客观医学指标对患者进行排序,用技术手段最大限度排除和监控人为干预。公众的期待是,让这些措施能够实实在在地执行下去。

  中国器官捐献制度设计层面还面临几个问题。比如,捐献者的身后事没有配套优惠措施。有人表示,一个人捐献了自己的器官,救了另外一条甚至数条生命,在他的身后事上,比如火化、殡葬费等方面却得不到任何抚恤,会令捐献者寒心。

  再就是医疗费用问题。2014年,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中心处理的捐献案例1699个,挽救了3400多人。“这些捐献者往往面临大量的医疗债务,1200多人需要这方面的救助。去年国家大约拨付了84万元,远远不够。”中国人体器官捐献中心业务部副部长高新谱说。

  一些器官捐献者的家属表示,希望对人体器官捐献者困难家庭,进行人道抚恤或困难救助,并协同为捐献者家属提供缅怀亲人的场所,建立纪念墓地、纪念林、纪念碑或纪念网站,缅怀和纪念器官捐献者。(记者李亚红 顾瑞珍 廖君)

 
分享到:
(责编:许晓华、刘婧婷)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