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人民网>>健康·生活>>正文

神曲《小苹果》可助帕金森病患者迈开冻结步

2015年04月10日10:24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神曲《小苹果》可助帕友迈开冻结步

●帕金森病往往是“N”字形起病,一旦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应及早就医

●出现冻结现象,除了使用药物外,还可用物理方法解决

医学指导/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李蒙燕

近年来的科学研究发现,在帕金森病患者出现手抖、慌张步态、动作减慢等运动症状之前的许多年,可能就已出现一些植物神经损害为主要表现的运动前期症状,如嗅觉下降、便秘、疼痛、睡眠异常等。尽管未能用于帕金森病的确诊手段,但这些症状可以提示大家,一旦出现类似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应该及早就医。

专家指出,帕金森病往往是“N”字形起病:一侧腿到一侧手,再到另一侧腿、另一侧手。到了病情中晚期尤其要注意防摔倒。冻结现象是导致帕金森病患者摔倒的重要原因。出现冻结现象,除了使用药物外,还可用物理方法解决,如:以地面上一条横线作为目标,听着神曲《小苹果》之类有节奏的舞曲,原地踏步数次后起脚迈过。

最早苗头:

嗅觉下降、多汗、便秘

肢体僵硬、静止时震颤、动作缓慢是帕金森病的典型运动症状。但在帕金森病患者出现这些运动症状之前的数年甚至十多年,一些不起眼的“前运动症状”往往就已经冒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医师李蒙燕介绍,提前出现的可能预示帕金森病的征兆,主要都是植物神经损伤的症状。最常见的就是抑郁和焦虑,另外还有睡眠异动,即睡着睡着手舞足蹈;嗅觉减退,但鼻腔检查没有问题;出汗异常,多数是无法控制地多汗,甚至冬天都浑身大汗;大小便功能障碍,有的帕金森病人确诊时回溯,长期便秘已经十多年;吃了止痛药也效果不好的不明原因的关节疼痛……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上述症状都有抑郁焦虑的诊断量表、嗅觉测试、睡眠监测等各自相应的检查手段,但由于这些前运动症状都是非特异性的,并不能作为帕金森病的诊断手段,要确诊帕金森病,依然要等到运动症状出现。“帕金森症发现至今近200年,机理仍然不明,目前也还没有哪项实验室检查能诊断帕金森病。帕金森病靠临床诊断为主,容易误诊,据统计数据分析,北上广三大城市的帕金森病患者确诊率只有40%,平均每位患者要就诊三次以上才能得到正确的处理。另外,该病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因素,比如血管性因素、中毒、脑积水、药物副作用、痴呆等,这就可能会需要详尽的病史、磁共振、PET核素扫描等检查。”李蒙燕说。

那么,关注这些前运动症状的意义何在?李蒙燕介绍,对于普通人来说,这些症状是对大家的提醒,可引起患者或家人的足够重视,及早就诊,“帕金森病出现运动症状时,患者脑内黑质多巴胺神经元往往已衰退了70%以上。在运动症状出现的头三年,是疾病衰退最快的阶段。能够越早治疗,不仅能掌握疾病的早期治疗时机,还能更好的掌握疾病的修饰时机,这点相当重要,也是近年来帕金森病研究的热点。”

运动症状特征:

“N”字形起病

李蒙燕介绍,帕金森病是大脑退行性病变,70岁以上是发病高峰,也容易和其他老年人易患的疾病混淆。比如帕金森病患者的典型步态异常:缓慢的碎步、拖步。但有的老人由于患有骨关节炎,腿脚不灵便、害怕摔倒,走路也会呈现这样的步态,如何区分?她表示,绝大部分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都是“N字形”起病,往往都是从一侧腿部开始,再到同一侧的手,再到另一侧腿、另一侧手。如果发现走路缓慢、上身前倾、一边腿僵硬、步幅小、脚蹭着地面往前走,手部不随走路而摆动,就应该怀疑是原发性帕金森病。如果是双侧肢体同时起病的,要注意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的可能。

而手部的起病症状多数是手抖,又要和特发性震颤区别。帕金森病的肢体颤抖是在静止时出现,比如一边看电视,一边手在无意识地抖动;而特发性震颤多数有家族史,是在维持某一个体位时出现,比如伸手拿东西时,也可能是头面部震颤先起,比如有的患者会持续地点头或摇头。李蒙燕提醒,和肢体僵硬的患者相比,以震颤为主要运动特征的帕金森患者由于生活质量受到的影响不大,往往更容易忽略病情。

在痴呆症中发病率第三的路易体痴呆,早期起病症状也可以和帕金森病完全一样,也会出现类似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但路易体痴呆患者很快就会出现智能衰退,包括波动性认知障碍、视幻觉,是和帕金森病区分的症状。

病情中晚期

要注意防摔倒

帕金森病到了中期后,尤其要注意防跌倒。李蒙燕介绍,中期之后40%以上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姿势不良、步态不稳,比如脖子往前倾、肩膀一边高一边低、慌张步态等,由于肌肉不协调,维持身体平衡的能力也会大大降低,但帕金森病患者往往又会过高估计自己的平衡能力,不听家人劝或不愿使用助行器,一旦摔倒,如果合并骨质疏松就很容易造成骨折。

冻结是帕金森病患者最严重的运动症状,也是引起帕金森病患者摔倒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表现为起步困难,起步时想迈出第一步,但脚像被胶水黏在地面一样无法抬起;又可能是走路过程中、上下车、转弯、跨过门槛等突然迈不出“下一步”,患者可能会在马路中央“踌躇”10多分钟甚至半小时,才能恢复正常。

李蒙燕说,如果在药物的“关期”出现冻结,患者往往有心理预期,有所防备,“一般剂量的药物每次药效持续4到8小时,越往后药效越弱,患者可以感觉到肢体僵硬、震颤加重,服药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患者能感觉到自己重新‘打开’”;但假如是在药物的“开期”中突然出现“冻结”,患者本身活动得好好的突然被“冻住”,往往上半身重心已经往前,非常容易摔倒。

她介绍,当“冻结”现象出现时,患者从大脑到肌肉的信号传导是正常的,但却需要一个“驱动”让他们迈开一步,之后就可以继续走下去。患者被“冻住”时,可以使用物理方法:眼睛看着地面上砖块或瓷砖上的横向边线,心里或旁人喊着“一、二、一、二”的口号,或者听着有节奏的音乐,比如广场舞曲,原地踏步数次后抬脚跨越地面砖线;假如没有砖线,也可以横放一根拐杖之类的障碍物,以其为“跨越”的目标,“这个方法听起来很戏剧性,实际上真的可行有效。”(记者伍仞 通讯员魏星)

 
分享到:
(责编:权娟、刘婧婷)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