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是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严丽英,从事麻风病防治工作已经32年了。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坚守麻风村奉献在山坳》。
大家也许知道,麻风病在人类历史上已经流行了4000多年。这种容易导致四肢畸残、面部毁容的疾病,在旧社会被认为是无法医治的“绝症”。麻风病人常常遭遇着我们难以想象的精神折磨和肉体痛苦,一些地方甚至发生过麻风病人被枪杀、被火烧、被活埋的惨剧。今天,麻风病已不再可怕,是完全可以治好的,治疗7天,就基本失去了传染性。只要早期发现,规范治疗,就可以避免畸残的发生。
上柏住院部是我们浙江省皮肤病防治研究所的一个科室,主要承担麻风休养员的康复与医疗工作,它的前身是浙江省麻风病院。1951年,新生的人民政权接管了英国人在杭州开办的麻风病诊所,在偏远的德清上柏创建了浙江省麻风病院,开辟了浙江第一个麻风村的历史。
半个多世纪的薪火相传,在麻风村培育了坚韧不拔的团队文化;半个多世纪的火炬接力,在麻风村铸就了默默奉献的团队精神。如今的年轻一代挑起了大梁。我们麻风村在麻风治疗、畸残护理、心理干预、后勤管理等方面创造了全国一流的成绩,先后有四位同志获得马海德奖,一位同志荣获南丁格尔奖。
我是22岁那年,从浙江医科大学嘉兴分校毕业,分配到麻风村当医生的。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是带着恐惧和困惑的,但是老一辈麻防工作者早已经在这里坚守了三十年,他们甘于奉献的奋斗事迹深深震撼了我。
由于受当时医学认识的局限,麻风病人一直以隔离治疗为主。医护人员就像今天我们应对非典、禽流感那样全副武装。夏天,一天下来,身上的衣服全都湿透了,双手也被汗水浸泡得发胀起泡。高温天,常有医务人员热得喘不过气来,支撑不住,当场晕倒。
那时,村里没有电,晚上给病人送药打针,都是点着煤油灯或打着手电筒,走在路上还常常听到山上野狼的嚎叫。虽然条件如此艰苦,但是我们的前辈没有退缩,没有怨言,一心扑在病人身上。除了医疗救治之外,还要照顾病人的生活起居,组织病人看书、读报、学文化。在那个文化匮乏的年代,麻风村还经常给病人放电影,那部电影放映机还当做传家宝珍藏至今。
半个多世纪以来,先后有数千名麻风病人在这里治疗,在这里康复,从这里重新回归了家庭,回归了社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我的前辈高鲁老师和他的女儿,在这里坚守了一辈子。早年,他在英国人开办的杭州诊所当医生,他的家就住在西湖边的洋房里。但是,为了麻防事业,他拖家带口,搬进了德清“麻风村”的草棚里。高鲁老师的女儿高锦伦,生在麻风村,长在麻风村,完成学业之后,她又回到了麻风村,继承父业,当上了检验医生,直到今年3月才退休。麻风病防治事业改变了父女两代人的人生轨迹,实现了老一辈麻防工作者“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子孙”的人生诺言。
现在的麻风村,已经变成黄墙红瓦的公寓式园区。但至今还保留着上世纪建造的大礼堂,这也是我们的“院史陈列馆”,里面珍藏的一张张发黄的照片、一件件残缺的实物,都在向新一代展现着前辈们大医精诚的精神风范,传承着先驱者的光荣与梦想。
记得我参加工作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浙江省麻风现症病人数是全国第六位,麻风病患病率为全国第八位;到1995年底,浙江省就通过了卫生部考核验收,成为第四个达到基本消灭麻风病指标的省份。2011年全国麻风病防治工作会议,宣布浙江在麻风病防治“十一五”规划考核评估中成绩荣获全国第一。
喜讯传来,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医生,还是风华正茂的小护士,大家都激动得热泪盈眶,几代麻防人的夙愿,终于在年轻一代的手中实现了。这又是我们一个新的起点,我们重新出发,再创佳绩,提升麻风医治水平,改善康复护理条件,还成立了以年轻人为主的畸残康复医疗队,赴全省各地进行免费的巡诊和康复指导。许多年轻人通过自学获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并运用到临床实践,成功总结出麻风病人综合性分层次心理干预理论,向全国、全世界发出了我们山坳里的声音。
更让我们感到高兴的是,今天的麻风村越来越多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几年,各级政府对上柏住院部的投入,就达到2200多万元。各界领导和社会人士经常来麻风村看望麻风休养员,也给我们医护人员带来新的期待和鼓励。
去年,我有幸获得我国麻防工作者的最高奖——马海德奖。如果说,早年,我们在麻风村里的青春付出,就是为了解除麻风病人的痛苦;那么,今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的团队继往开来,不懈追求,就必将在新时代的画卷上,绘就麻风病防治事业新的壮丽篇章!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