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2013年12月6日头版刊发的《山坳人生 照样出彩——记“中国麻风第一村”里的年轻医疗团队》报道和《什么是“出彩的人生”》评论受到了读者和网友的关注,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反响。
如果不是目睹,常人很难想象麻风病人有多痛苦;如果不是身临其境,很难想象10年坚守在偏僻的山坳与麻风病人为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灵煎熬。
毕竟,面对的是身体畸残的病人,他们是一群世界上最弱势的群体,这里的幸福无关功利。所以,许多人难以置信、充满敬意的同时,还想进一步真实地了解这个年轻的医疗团队,10年来为什么坚守山坳?
12月8日,他们面对记者,再次敞开心扉。
“被人需要是一种幸福”
每一种爱都有神圣的理由。
31岁的刘盾回忆起一次去逛病房的时候,看见病人张爱凤很无助地躺在床上不能动,觉得太可怜了。“我觉得我们应该帮助他们,也有能力帮助他们。如果我们都离他们而去,谁留下帮助他们呢?所以我们选择了坚守。”
“麻风村麻风病人整天躺在床上,能出来晒晒太阳,都是一种奢望。他们再丑,再可怜,也是人,也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45岁的王景权说,“面对这个群体,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不会不报以同情,都不会拒绝伸出手帮助他们。走近每一个麻风病人,我们都会发现,他们都有各自丰富的内心世界。怀着这种感情,就不会歧视他们,就会愿意守着他们,陪伴着他们。”
30岁的陶亦帆说,当年走出校门,走进大山,眼前没有像样的房子,没有先进的设备,没有同龄人的物质条件,看到的只是连绵的山脉和一群麻风病人。当时自己20岁的年龄,感受到的是恐惧和茫然。“是人性深处的同情让我坚持了下来。在这坚持中,我也意识到自己从事的是特殊的行业,工作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陶亦帆说。
26岁的王超霞说:“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后发现这里的人都很友善,很热情,渐渐地对这里产生了好感,现在这里的每一位休养员都像我的亲友一样,每天的心情也随着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变化。所以我愿意坚守在这里。”
“我们为什么能坚守山坳?因为我们真的被‘村’里的麻风病休养员需要。”喻永祥说:“被人需要也是一种幸福!这种幸福,只有在麻风村里日久生情,才能体验得到,才能把忍受变为享受。”
“这里的幸福与功利无关”
“麻风村里的幸福与功利无关。人生,在有的人看来,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在麻风村,却是一次灵魂的修炼。”谭又吉说,我忘不了贵州来的龙银根,因为麻风反应,全身皮肤溃烂、高热,曾多次想寻短见。当龙银根在麻风村治疗痊愈,回家结婚生子后,特意赶到“村”里来送红蛋,他对医生说:“是你们救了我,我以后发财一定要报答你们!”患者朴素的语言让我感到了由衷的幸福。
年轻的孟妤薰说:“当每次给病人送吃的、穿的,与他们谈心时,我们总是露出微笑,这些是微不足道的,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关怀。每当这时,我心中总是有一股暖流,总是会记挂着他们,愿意留下和他们在一起。我甚至感谢他们给我带来了常人难以体会到的一种刻骨铭心的幸福。”
三天来,“村长”喻永祥反复阅读《光明日报》的报道和网上的评论,泪流了数次。“我心中感慨万千,有喜有悲。喜的是人们对我们给予了非常高的赞扬,心酸的是父亲去世了。因为工作忙碌,我连父亲最后的时间也没能多陪陪。”
“心怀感恩幸福长存”
每一个人的生命里,都有一种相伴一生的情结。潘美儿说:“我们只是在做我们应该做的事。麻风村有今天,是几代麻风人的共同努力,是几代麻风人做出的牺牲和奉献。和他们相比,我得到了这么高的荣誉,我是真正的幸运儿。”
“其实我们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伟大,我们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在病人需要我们的时候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关心与帮助。”王超霞说。
归婵娟说:“人生没有几个十年,最青春活力的十年坚守和奉献给了麻防事业,今后的几十年我也将一如既往地驻守在这片山坳之中,我愿意继续陪他们度过一个又一个十年,终身献给麻风事业。”
“老一辈麻风工作者的奉献精神就是我坚守在这里,并且以后还会继续干下去的动力和原因。当然也包含了这些纯朴和善良的麻风休养员们。”虞斌说,“在麻风村,我们经常听到说我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你们是用心在工作。’在医患关系紧张的社会大环境下,有这样一句休养员的评论,我心足矣!我盼望医患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让社会多些正能量!
“感恩既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又是一种奉献精神,当你以一种感恩的心情工作时,你会工作得更愉快,你的工作会更出色。”孟妤薰说,“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工作,就会在工作中敬业、热忱、主动、忠诚。”
汪萌萌、沈国丽都这样说:“心怀感恩,就会幸福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