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征兆的“心源性猝死”应如何预防

2016年08月08日08:16  来源:人民网-科普中国
 

近年来,马拉松风尚席卷全国,各地马拉松赛事如雨后春笋般络绎不绝。但是,在如此“高热”的马拉松跑背后,接二连三的心源性猝死事件为这项健康赛事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心源性猝死是什么?出现心源性猝死该如何急救?今天我们来科普心源性猝死的一般性常识和心肺复苏(CPR)急救法。

什么是心源性猝死?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猝死”定义为平常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人,在短时间内突发自然疾病而死亡。导致猝死的原因很多,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肺栓塞、脑血管疾病、过敏、中毒等。其中,心源性猝死最为多见,据2015年9月17日第十五届“世界心律失常大会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心律失常患者约有两千万人,每年约54万人发生心源性猝死。

据新华网报道,心源性猝死是指原来没有或患有心脏病的人群突然意外死亡。从医学上讲,没有像车祸、暴力损伤等的任何外力作用,由于自身原因、在一个小时之内突然死亡的,都叫心源性猝死。猝死的大部分原因是心脏疾病,由于现代生活步伐的加快,一些人废寝忘食的工作,过度疲劳,长此以往会导致身体的免疫系统紊乱和电解质紊乱,这些都增加了心源性猝死的几率。而超过80%的心源性猝死是由心动过速、室颤或者是心脏骤停引起的。

猝死发生前常无征兆

根据中国心源性猝死流行病学的调查,每10万人中就有41.84人死于心源性猝死。依此推算,中国每年约有近60万人发生猝死,每天就有1500人,院外抢救成功率不到1%。在一些发达城市,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堪比癌症。北京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佟佳宾在2013年举行的“慢性疾病及疗法”交流会上说,心源性猝死是由突发的心脏问题而引起的死亡,发生之前往往没有任何征兆,可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由于抢救时间短暂(6至9分钟),有99%的患者最终会失去抢救机会。有些人就算被抢救过来,也有可能由于错过抢救的“黄金时间”而导致大脑受损,最终成为植物人。患有冠心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以及心脏射血分数过低的人,尤其要谨防猝死。

(来源:广州日报)

把握黄金4分钟

北京999急救中心副院长刘存义在接受《北京晨报》采访时说,猝死发生后4分钟为抢救的最佳时机,这也被称为抢救的“黄金4分钟”,在这个时间内,如果给病人实施有效的徒手心肺复苏(CPR),病人的生命是极有可能被挽回的。2010年国际CPR指南指出,4分钟内成功被救者,存活率可达到32%。心肺复苏技术已经是全球公认的第一救命术。

刘存义指出,我国目前的平均急救反应时间很难达到4分钟。以北京市为例,在没有堵车的情况下,平均急救反应时间最快也要16至17分钟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掌握一些如CPR这样的急救技能,就可以在专业医护人员到达之前抓住最佳抢救时机,挽救患者生命。

发生心源性猝死时如何科学急救?刘存义表示,在病人刚刚倒地的最初一分钟内,心肺复苏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给病人除颤,猝死病人首先可能发生的就是室颤,此时如果能有效除颤,就用不着再做心肺复苏。错过这个1分钟,病人可能就会停止心跳。对于除颤,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除颤仪。除颤仪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它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用于抢救心源性猝死患者的医疗设备。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内科李国强主任医师在接受《广州日报》采访时称,自助除颤仪的使用很简单,非医务人员经过20分钟培训就能使用。(李璐)

(责编:王珂园(实习生)、张希)

推荐阅读

香港人寿命赶超日本 五个生活习惯助长寿 说到长寿,很多人第一时间就会想到日本,多年以来,日本平均预期寿命一直蝉联各国第一。7月27日,日本厚生劳动省公布了2015年日本男女平均预期寿命数据,分别为80.79岁和87.05岁。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

预防结核、警惕狂犬病 出国旅行十个防病提示 随着国人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出国旅行越来越普遍,然而突发的疾病和意外经常困扰着人们,不能使旅途尽兴,故此提前做好预防工作显然尤为重要。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