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肺癌变“慢病” 已不再遥远

何雪华、张蓝溪

2018年06月08日08:14 来源:广州日报

四五年前,他说“肺癌有可能成为慢性病”,人们将信将疑;如今,分子靶向治疗的中晚期肺癌患者,不少人活了两三年。基于临床应用创新不断进步,他又说“2020年前,可望让更多患者变成慢性病人”。

他是著名肺癌专家、肿瘤学教授吴一龙,广东省人民医院终身主任,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主席。

从2001年对一种口服药物“好奇”开始,吴一龙教授带领团队做出肺癌三个分子亚型EGFR、ALK、ROS1和相应的治疗靶向药物在中国和亚洲的临床应用指南。最新的创新进展,是带领团队证实免疫肿瘤治疗让中国肺癌患者降低了30%的死亡风险,PD-1抑制剂对中国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着长期生存获益优势。

从“好奇心”起步 抓住靶向治疗的机遇

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我国恶性肿瘤统计中均占据首位。目前我国肺癌患者年新增78.1万人,约占全球的1/3。更让肺癌研究者痛心的是,80%的中国肺癌患者,一经发现时即为晚期,失去了根治手术的机会,标准治疗方法为化疗,但他们的中位生存期仅为10个月。

吴一龙带领团队收集了8000多例肺癌标本,发明了多基因检测技术,建立了肺癌的驱动基因谱,奠定了肺癌精准靶向治疗的基础。

“二三十年前,肺癌治疗非常‘简陋’”,吴一龙教授说,治疗就靠一把刀,药物仅有数个毒性强大的,就连放疗设备都是“土东西”。

2001年,在美国参加学术大会的吴一龙注意到了两份报告,美、日各有研究者做了同一种口服药的临床试验,“与化疗有一样的效果”。这不算什么大进展,无非就是“打针变吃药”,可吴一龙清楚地记得日本试验比美国有超过10%的效率,很奇怪,他的好奇心起来了——隐隐约约觉得,莫非是药物应用有人种差异?

与此同时,吴一龙注意到,一个国际项目率先在英国开展,这种药物可让其他治疗无效者免费“同情用药”,两情形一合并,吴一龙迈开步伐。在他的牵线搭桥之下,第一名中国晚期肺癌患者成功以个人名义申请药物,这名抽烟且出现脑转移的“非优势病人”,吃药后竟然肿瘤消退非常明显。

“有了首例,就有了信心!”受到鼓舞的吴一龙团队,慢慢积累了多达100多例患者,治疗有效率达30%,比日本临床试验还要高。

而这又成为2004年团队临床研究项目的敲门砖——2004年,美国有一组科学研究发现一个基因改变与肺癌相关,虽然只有9名病人,但其针对性用药的实践成果依然登上了《科学》等发表。有着百余病例的吴一龙团队立即开展了研究,发现该药物治疗的真正有效者,确实绝大部分是带有该基因突变的。

创新着眼未来 首个免疫治疗临床研究

从最初大胆探究药物应用的人种差异,到一步步实践肺癌分子靶向精准治疗,近20年来,吴一龙带领团队在肺癌临床创新上收获硕果累累,目前确定的肺癌三个分子亚型EGFR、ALK、ROS1和相应的治疗靶向药物在中国和亚洲的应用,基本都是由吴一龙领导的中国和国际团队做出来的,有关EGFR突变治疗的系列研究成果,获得了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首次发现中国肺癌人群EGFR突发率高达30.1%,“个体化”靶向治疗让晚期肺癌的中位生存期从10个月提高至23个月,之后再优化方案让患者生存期进一步延长至近3年,耐药机制研究与应用创新成果则进一步将患者生存期提高至39个月。

最能体现吴一龙在创新上百折不挠的,还是今年4月他在美国癌症研究年会上发表的最新成果——一项以中国患者为主的关键、随机III期临床研究,首次证实PD-1抑制剂在中国人群里有长期生存获益优势。

吴一龙坦言,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就对细胞疗法“有想法”,中山大学附属肿瘤中心的第一个生物治疗室就是他建起来的,但在临床研究时发现,免疫细胞增殖的办法对肺癌无效。对此念念不忘的吴一龙,终于等来了全新的免疫抑制机制的研究,第一时间抓住机遇,做出了全国第一个免疫治疗研究,“这已经是我关注细胞疗法的第二三十个年头,哪怕仅是对脱胎换骨的新免疫疗法的关注与准备,也进行了5年之久了。”

创新造福患者 让“生的希望”更容易些

不少人还记得,吴一龙当年切除早期肺癌技术一流,被称为“吴一刀”,他20多年奋战在中晚期肺癌临床精准治疗一线,如今更多被称为肺癌靶向“大神”。吴一龙说,四五年前他首提“肺癌可以成为慢性病”时,病人跟他说“吴医生,我想带癌生存,做个慢性病人!”这些由衷的信赖,让他一直带着团队创新向前,不敢停步,目的就是“让生的希望更容易些”。

药品研发出来了,高昂的新药费如何能降下来,让患者用得起?第一代肺癌靶向药,中国患者要自付药费,每月达5万元。很多人或许不知道,肺癌靶向药物率先在广州纳入医保、国家就肿瘤药物进口关税谈判等将创新成果惠及老百姓的政策,背后都有吴一龙及其团队的默默努力。

吴一龙回忆,靶向药费贵,医保能否承受巨大的冲击甚至“掏光医保”,这是当时所有人的担心,团队做了非常多的研究与计算,最终确认靶向药取代过去肺癌治疗的联合用药、辅助用药,纳入报销不会增加医保费用,反而减轻了负担,最终成功助推肺癌靶向药纳入医保。

“去年一家跨国药业公司在中国的肿瘤药价一下子降了50%”,吴一龙说,这是作为中国创新团队在全球影响力的体现,自己“很欣慰”。

吴一龙

肿瘤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副院长,广东省肺癌研究所所长;现任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主席、中央保健委员会专家组专家、卫健委全国合理用药专业委员会肿瘤组组长、广东省临床试验协会会长、世界华人胸外科学会会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研究领域

肺癌的“个体化”治疗研究;肺癌的转化医学研究;肺癌的临床试验研究。

创新感言

我其实不是特别聪明,但医学科研创新者最关键要具备的“有积累、善抓机遇”,我做到了。

创新其实不难,每个人都有灵光一现的时候,不能松懈,抓住它!将它与积累结合而成宝贵的梦想,扎扎实实地、不怕失败地投入实践,最终努力将变成现实。

创新关键的“进阶版”是锻炼自己的洞察力与预见性,不是光顾着眼前的科研创新成果,只有看到5~10年后的科研与应用趋势,才能保证创新不落伍。如同每次成果发布的最后一页“惯例”,我最想感谢的是患者,正是他们贡献自己的力量,才成就医学领域的创新不止。

链接

什么是分子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某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突变基因片段)进行治疗。治疗靶点是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分子、信号传递通道等,实现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促其凋亡的抗肿瘤作用。

(责编:许晓华、杨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