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徒传承如何锻造中医学“匠师”?

2016年09月05日09:43  来源:南方日报
 
原标题:师徒传承如何锻造中医学“匠师”?

  国医大师吕景山在惠州收徒。南方日报记者 王昌辉 摄

  2015年12月18日上午,一场国医大师的收徒仪式在惠州市中医医院举行。按照传统礼仪举行拜师仪式后,来自山西的“国宝级”中医大师——82岁的吕景山将四位中医师收入门下。

  《曲礼》曰:“医不三代,不服其药。”作为中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师徒传承的价值不可轻视,对其传承的中医药精粹也理应有文化自信。

  不久前公布的《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直言中医药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其中之一就是中医药继承不足、创新不够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国强开出药方:加强中医药理论方法继承,实施中医药传承工程,加强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技术挖掘,强化师承教育。

  壹

  兼修医源与新知,国医桃李满天下

  “勤学医源,广采新知。”这八个字写在国医大师、广东省中医院教授禤国维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最后一页的第一行。由于常年翻阅,本子已破旧不堪,为防止散脱,每页都贴着透明胶带,但钢笔书写的字迹,清晰依然。禤国维说,这不仅是他五十多年的治学格言,更是自己对每位学生的要求。

  “松针,气味苦、温、无毒,久服令人不老,轻身益气,主治风湿疮,生毛发,安五脏,守中,不饥延年。”《本草纲目》中关于“松针”药效的记载自然属于“医源”。在禤国维看来,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医师,首要的就是不断钻研作为传统中医典籍的“医源”,挖掘其中奥妙。“中医学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有很大贡献,是国人的守护神。”禤国维说。

  作为第二、三、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禤国维通过“师带徒”模式,与弟子共同做科研,一起编写中医学著作,如今他的弟子已经桃李遍天下,行过拜师礼的八名入室弟子如今都成为中医学界的骨干。其中,弟子陈达灿成为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在特异性皮炎领域的研究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课题,并获得了特应性皮炎、足癣两个全国牵头的重点研究病种;卢传坚成为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学术骨干培养对象,在银屑病领域的研究被列入国家“十二五”课题;刘巧则成为海南省皮肤病医院院长等。

  对师徒传承的作用,禤国维有自己的看法:“学校传授的都是基本理论,而师徒传承则是更为精细的传授”,弟子入门后都会跟随师父出诊,禤国维不仅会修改学生所写的医案,对背诵中医学典籍提出严格要求,还会让学生对自己诊疗的病人另开药方,作为促进学生医术精进的考验和手段。

  贰

  院校内外有师承,名医代有俊杰出

  2016年8月16日,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重点学科实验楼2楼,第一临床医学院妇儿中心主任罗颂平正与自己的博士生陈诗雅讨论着论文开题。“你还是要再多收集、整理一些临床病历,多做些问卷。”临走,罗颂平仍不忘叮嘱。

  罗颂平出生在中医世家,是父亲、中医妇科泰斗罗元恺开创的“罗氏妇科”学术传人,学校教育和家传绝学共同滋养了她在中医妇科学上的扎实功底。

  罗颂平回忆,自己从小就是父亲的私人秘书,经常帮父亲抄写教学讲义,接受中医学的耳濡目染。对她而言,父亲不仅给予自己生命,还将她引入医学的殿堂,是她的研究生导师和人生的引路人。“我的中医求学道路,与父亲的很相似,都是以学院派传承为主,辅以传统的家传师承。”罗颂平说。

  罗颂平的学生陈诗雅是香港中文大学首届中医学生,也是一名在港注册中医师。由于香港的中医教学基础相对薄弱,陈诗雅又迫切希望能在中医学习上更进一步,便到广州求学。她说,之所以选择跟师罗颂平,一是因为其在学界和业界都建树颇丰,二是因为罗教授十分注重临床教学,让她受益匪浅。

  在罗颂平看来,不论是学院派传承还是家传师承都各有利弊,学院派传承更系统、更规范,少有门户之见,以公平、丰富的方式培养了一批批中医学子;相比之下,家传师承更接地气,一般都是学徒在侍诊的过程中向师傅汲取知识,因而更能注重个性化的教与学,真正做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如今,已身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妇科学第三代学科带头人的罗颂平,除了收徒和授课之外,还把“岭南罗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工作站开到了深圳、中山、台山、番禺和香港。

  叁

  跨越地域与流派,“集体带”成效昭彰

  无论是拜师入门还是家传医学,师徒传承的中医学传授方法都存在传授时间长、传授人数少等限制。

  2001年,随着老中医逐步退居二线,数十年临床经验面临乏人继承的问题。在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的积极呼吁下,广东省中医院在全国中医医疗系统率先拜师全国名中医,启动“名医工程”,聘请邓铁涛、颜德馨、周仲瑛等30位全国名老中医进院带徒,挑选中青年骨干拜名老中医为师。一批徒弟出师后,马上带第二批徒弟,实施“集体带、带集体”模式。医院不仅延请全国名医薪传岭南,还广泛去民间寻访,组织“杏林寻宝”活动,将散落在民间的拥有特色疗法的高手请入医院,目前已经拜师80多人,医院已有100多名医生跟师学习。

  这些年,全国名老中医聚集广州,开研讨会,集体授课,全部弟子都可以前来参加。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杨志敏说,传授的方式,是每组师徒传授的“小灶”和跨越地域与流派集体传授的“大课”相结合。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名医学徒可以兼听各地域流派的见解,思维也就更加开放。与此同时,拜师的骨干医生自身也在中医院校毕业生等群体中招收徒弟,让这些中医学的“初学者”也能接触到中医大师,实现名医技法“同步传”、名老中医“一代带两代”的效果。

  作为广东省中医院派出援疆的青年专家,高燕翔收下了喀什人民医院的弟子。正是医院支持她脱产跟师东北的国医大师张琪的人生经历,迅速使她成长起来。如今,广东省中医院开创的“集体带集体”授徒模式,已经在全国中医院产生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中医院采取类似模式培养中医学骨干。

  跟随吕景山学习“吕氏对法”的黄桂琼,是跨地域拜师的又一例证。她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现南方医科大学)毕业后,先是跟随惠州市名中医陈洪学习临床诊疗,后又和陈洪一起进入国医大师吕景山门下,学习“对方”与“对药”。

  “跟随吕老,最大的感受是传统经方好用,怎么用大有文章。‘对药’讲究中药之间的相互补充、抵消、促进和转化的关系,对使用经方大有帮助。”黄桂琼说,她的“对药”学自吕景山,但这一方法却并非吕景山首创,而是他师从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先生时所学,并将“对药”从200多对增加、完善到300对。中医学的诊疗原则和经验,正是这样点滴积累,代代相传。

  在学校教育和医院规培成为中医学“官方”传承方法之外,师徒传承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就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健全中医药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建成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三阶段有机衔接、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终身教育体系。(策划统筹 黄沁 王彪 徐乐乐 采写 王彪 黄珊)

(责编:许心怡、权娟)

推荐阅读

指甲表面有竖线要当心肝 一辈子不得癌的10大秘诀 有些人发现自己的指甲上出现了棱线,殊不知这些棱线可能就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

【心理诊所】情绪波动不是病 负面情绪怎么破 面对高强度的工作生活压力,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也找上门。这些情绪偶尔出现是正常的吗?到哪种程度算是心理疾病,需要就诊?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讲讲,心病到底怎么医。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