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高强度的工作生活压力,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也找上门。这些情绪偶尔出现是正常的吗?到哪种程度算是心理疾病,需要就诊?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讲讲,心病到底怎么医。
情绪波动不是病
焦虑、抑郁、恐惧、悲伤、愤怒等,只是呈现一种心理状态,并不等于疾病,适度的情绪起伏是正常的,每个人都有。一段时间遭遇挫折、困难,情绪会不好,但过了几天这种情绪就过去了,就不用特别紧张。如果通过下边三个维度判断,有抑郁症倾向就应该引起注意了,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第一维度——症状:开始出现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疲乏无力,有三个核心症状之一,再加上出现食欲不振、睡眠不好、悲观消极的念头,症状就达到标准了。
第二维度——时间:如果情绪一个星期还不见好转,甚至抑郁持续两个星期。
第三个维度——严重程度:焦虑、抑郁情绪即便并不严重,但已经造成工作效率下降、记忆力减退、社会功能下降。
看心理医生不意味着就是得了心理疾病,只要存在上述三个维度,对你构成困扰,就建议看心理医生。
不做情绪的奴隶
面对负面情绪,一方面我们要学会正确认识情绪,通过充分体验来感受负面情绪是日常生活中有用的部分,去接受那种不适的感觉,而不是一味地逃避,越想对抗,它就越强烈。你可以先接纳负面情绪,“我现在感到恐惧、焦虑,有这些情绪”,接纳后,负面情绪往往会消散一些。
另一方面,要通过一些方法,如转移注意力、合理发泄等来控制情绪,而不是做情绪的奴隶。
该用药就别拒绝
在自己无法很好地控制负面情绪时,可以求助心理医生,虽然不能保证一定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专业人士能给你提供帮助,一定比自己摸索、挣扎好。心理医生可以通过量表测评,相对客观地了解你的心理状况。女性在产后和更年期容易出现情绪问题,却往往不知道就医。很多人有这样的“病耻感”而拖延就医,将自己困在情绪的“枷锁”里。建议一定要直面情绪问题,求助专业机构和医生,寻求帮助的人是真正的勇者。
当症状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配合药物治疗。但有些患者坚持不吃药,认为有副作用,就靠自己调节,这很可能发展到自杀的严重后果,临床上并不少见。药物的副作用与心理疾病对身体的伤害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用药利大于弊。
而且,医生会根据心理疾病的轻重缓急选择治疗方案,很多情况下,并不需要用药;如果医生已经建议用药,而患者仍一意孤行,就是把自己置于危险境地。针对不同情况,用药有不同疗程,在完成疗程后就可以停药,所以无需过度担心。▲
(本讲座由本报记者张冕整理)
冬天对这些人来说是个坎!有几点必须要注意 很多人都听过,老人过冬是个坎,很多老人在冬天去世,特别是高龄老人。老人要是能扛过冬天,熬到春天,又能平安过一年。不管是研究数据,还是专家分析,事实也的确如此。 【详细】
温润益肾过“小雪” 3款食疗方推荐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进入该节气,中国广大地区西北风开始成为常客,气温下降。南方地区北部也开始进入冬季。小雪节气提示我们到了御寒保暖的季节,广州市中医医院杂病门诊主治中医师高三德提醒,我们要重视调养自己的情绪,宜吃温润益肾的食物,亦可配合药膳进行调养。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