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3
肠癌
晚期老人治疗后
照样下地干农活
黄老伯,70余岁,肠癌肝转移,治疗三年,现已出院回家继续务农
“父亲并不认为癌症是个多大的事,只要好好听医生的,带瘤生存也行啊。”
3年前接到父亲肠癌肝转移坏消息时,黄先生正在出差。当时他父亲已70岁出头,长期在福建龙岩乡下生活。当地医生说,出现转移已是晚期,再怎么治疗,老人只剩5~8个月的命。儿子不缺钱,但父亲的病不是光用钱就能解决的问题。
选好医生 就付出全部信任
“我当时吓出一身冷汗,马上赶回家,带着父亲开始四处求医。”从2013年4月起,事业有成的黄先生放下手上所有的工作,专职带父亲看病。当年4月底,他咨询遍全国各地多名治疗肿瘤的权威专家,经过反复验证,有六成专家支持珠江医院肿瘤科主任汪森明教授为他父亲制订的先化疗再手术方案,另外四成专家则主张先手术再化疗。
“哪怕是抓阄,我也会抓那个大的。”黄先生苦笑道,在那段犹豫难决的日子里,他天天在街头抽烟,那种苦闷至今难忘。虽然不少医院比珠江医院更出名,但在得出四六开的结果后,他毫不犹豫带着父亲从上海飞回广州,找回珠江医院肿瘤科主任汪森明的团队。
当年5月,黄老伯开始接受化疗。黄先生说,从始至终,父亲的治疗过程面临着各种选择。“但专家的大方向把握得很好。我个人建议:你如果选好了医生,就请相信他们、支持他们所做的决定。”
家庭护理团是坚强后盾
“我和家人对父亲最大的支持不只是找医生、给钱看病,而是用行动告诉他:我们会尽量想法办一起面对、解决,这对他也是一种安慰。”最初父亲入院时,黄先生放下工作,在珠江医院附近租了房子,将母亲和家里其他亲友组成家庭“护理团”,让老父有了坚强后盾。
随着靶向药物的疗效逐渐转弱,不差钱的黄先生向珠江医院的专家团队咨询选用另一种靶向药,但专家认为效果不大,建议转为轻剂量的化疗和介入治疗。
“让我欣慰的是,这3年来,我父亲生活完全自理,没出现癌症晚期病人常见的因治疗掉光头发、痛不欲生的情形。”黄先生说,这得益于医生在各个治疗阶段制订的合理方案。
经过一段时间的手术、介入等治疗后,黄老伯出院回到老家,照样到小菜地里干农活,还张罗盖起了一栋小房子。黄先生每半个月回乡下探望一次父亲。看到老人拿着锄头平地或是砌砖盖房的身影,他都心惊胆战:“这些在城里人看来完全是重体力活,他都70多岁了,不能再有点闪失啊!可怎么劝也劝不住,真是拿他没办法!”
“不过,父亲并不认为癌症是个多大的事,只要好好听医生的,带瘤生存也行啊。”黄先生说,除了刚开始查出病住院治疗需要家人陪在身边,近年多来每次回珠江医院复查或治疗,他父亲都一个人去,不再让人陪。村里人都不觉得他是个病人,听说他之前查出癌症转移,觉得“不可思议”。
医生点评:
治癌趋向个体化 积极配合很重要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肿瘤中心主任汪森明教授介绍说,经分子靶向治疗联合化疗、肝肿瘤消融治疗及肠原发灶手术等多学科综合治疗,黄老伯目前病情仍然较稳定。能有今天的治疗效果,汪教授认为得益于现在的治疗手段越来越多样化,综合治疗的效果越来越好,医生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另一方面,老人的好心态和家人的支持也起到很好的作用。
不过,对于承受能力差、向来比较纠结的病人,他认为不宜将病情说得太清楚,以免对其刺激太大。
“除了病人好的心态和积极配合,家人的支持也很重要。”汪教授说,家人的支持不仅仅是钱,还有感情上和行动上的帮助,让病人切切实实感到受关心、被重视,这也可给病人正面的心理暗示,引导他们积极配合治疗。
故事4
肺腺癌
26年前患癌切除左肺
健康活到退休还返聘
贺国英,女,60岁,26年前患肺癌,现已治愈
“很多人认为肿瘤病人在一起会相互影响,会增加负能量,其实肿瘤病人在一起也会一起探讨抗癌的方法和新技术,只要有一线希望就有盼头。”
“我现在又返聘了,比不少正常退休的同龄人工作时间还要久”,今年60岁的贺国英(化名)完全让人看不出26年前被诊断出肺腺癌,左肺切除。
1990年,贺国英在体检时发现了肺部腺癌。她当时完全不敢相信,因为自己平时没有不良习惯。她老公成了她的坚强后盾,积极帮助她和医院沟通。在医生的建议下,贺国英选择了手术治疗。当年8月1日,贺国英进行了左肺全切除术。
手术后,贺国英的情况并没有得到缓解,检查发现大量胸水,身体虚弱得走不了路、说不了话。1990年9月份,贺国英和老公来到了南医大肿瘤中心。她和家人辗转了解到该院肿瘤中心在开展生物治疗,对非实体瘤有效果,经过反复了解后,决定留下来治疗。
“当时医生也和我们沟通了,生物免疫治疗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有效”,但求生欲战胜了一切,贺国英开始接受治疗。在第一次治疗后的20多天,贺国英的胸水消失了,呼吸也变得顺畅,治疗的过程较为顺利。
“得癌以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心态的调整,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乐观面对。”贺国英说,其次,就是到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遵从医嘱,按照医生要求进行预后恢复。“有很多患者在完成手术,或取得了一些疗效以后就不再坚持检查和治疗了,这是不可取的。”贺国英说。
经过5年的治疗以后,她的身体恢复情况良好,也未再出现复发和转移,5年以后,贺国英开始正常上班,回到了工作岗位。再经过2年治疗后,贺国英已经完全治愈,连续5年体检一切正常。“现在大家一般看不出我是得过病的人。”贺国英说。由于身体无异常,5年前本已到了退休年龄的贺国英仍被返聘。
说到抗癌秘籍,贺国英说,积极的心态是必不可少的。她住院时就喜欢和病友们聊天,一起相互鼓气,传播正能量。如今她对人生看开了很多,最近她还在和老公商量,考虑捐献遗体。
医生点评:
精准医疗改变肿瘤治疗模式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院长、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主任罗荣城教授介绍,生物治疗讲究三个Right,即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病人,合适的技术。“精准医疗将改变现有的肿瘤诊疗模式,肿瘤的治疗也将发生一场革命性的变化”。同时,对于贺国英的抗癌之路,他认为,她的性格对抗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贺国英在病房的时候常和病友们聊天,大家用积极的正能量相互影响,感觉有个盼头,对肿瘤治疗有很大的好处。“很多肿瘤病人不是病死的,而是给吓死的。”罗荣城说,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对肿瘤治疗至关重要。(记者黄蓉芳、翁淑贤、王鹤、任珊珊 通讯员胡琼珍、吴剑鹏)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