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健康·生活

戒烟护肺 顺畅呼吸

2018年02月15日09:46 来源:广州日报

我们时刻都在呼吸。肺部通过空气的交换跟外界的接触很多,意味着它发生病变的机会比其他器官也可能要多,肺癌就是不可忽视的威胁之一。遗憾的是,七八成肺癌患者一旦发现已是中晚期。

长期坚守临床一线的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何建行教授多年来探索创新肺癌个体化微创根治术,使早期患者得以治愈,中晚期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大大提高。治病救人的同时,他更希望推动大家对早期肺癌筛查的重视。他呼吁高危人群在新的一年里及时启动自己的“爱肺计划”,及早防病,享受顺畅呼吸。

一二十年不感冒 可能是肺癌高危人群

根据相关统计,肺癌发病率居各类肿瘤的首位,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15%,已成为我国第一位肿瘤死亡原因。

根据筛查的结果,有的早期发现的患者是一直自我感觉“身体不错”的人。“一二十年不感冒,有可能是肺癌高危人群。”何健行说,这应了民间的一句老话:“要么不病,一病就是大病”,当然,这不是绝对的。目前,肺癌没有相应的预防疫苗,偶尔患一次感冒,外源性的病毒感染可刺激人体产生一定的免疫抗体,在病情可控的情况下,让身体的免疫系统偶尔跟外来的病毒“过过招”也不是坏事。别等到有症状了,一查已到晚期。

爱肺建议:戒烟控烟及早筛查

1.戒烟控烟,维护好身边“小环境”

吸烟有害健康,是国际公认的导致肺癌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新春佳节,亲友相聚,应酬多了,一定要记得尽量戒烟限酒。特别是“老烟民”,新年的“爱肺计划”请从戒烟控烟开始。

“实在戒不掉,也要尽量少抽烟,特别是要顾及他人,不要在禁烟场所抽烟。”何建行说,顺畅呼吸,除了加强环保治疗好大环境,更有赖于每个人自觉维护好身边的“小环境”,而戒烟、控烟就是重要的一环。

2.高危人群及早筛查

肺癌起病较为隐匿,早期没有典型症状,一旦患者有症状,七八成已到中晚期,大大影响了疗效。

“肺癌发病有年轻化趋势,最好的方法是预防和早发现、早治疗。我们希望更多的患者能在早期没症状就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治疗。”何建行指出,在尚无有效的预防疫苗面世之前,筛查是早期发现肺癌的最重要手段。

2017年年底,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牵头联合省内13家医疗机构组建肺癌预防与筛查联盟,在广州已经开展的“爱肺计划”基础上将筛查扩大到全省。普通市民可以自愿自费参与,通过肺癌高危因素问卷评估、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癌早期筛查。在目前已完成的近1800例筛查中,有180例需要关注与跟踪,11例已完成手术。

他建议以下高危人群在新的一年里及时启动自己的“爱肺计划”,及早做一次筛查:40岁以上的人群;每天吸烟超过20支,或者烟龄大于20年的烟民;长期咳嗽咳痰者;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慢性肺部疾病者;职业接触各种致癌因素者,如长期接触石棉、放射性物质;有癌症家族史者。

治疗:微创手术适用范围高达95%

在很多人的观念中,癌症就是“绝症”,一旦查出癌症,就好像判了“死缓”。

“其实没那么悲观。”何建行说,研究表明低剂量螺旋CT能检出直径小于1cm的小肺癌,用于早期肺癌筛查并进行干预,5年存活率可提高到70%~90%。

“如果需要手术,也不必有太大的心理负担。”何建行说。这位刚刚带领团队获得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的胸外科大咖长期坚守临床一线,致力于探索创新肺癌个体化微创根治术,已使微创手术的适用范围提高到95%以上,并发症发生率降低60%,而术后精准的辅助治疗,更使近1/3术后患者免受不必要的化疗。从早期的微创胸外科技术,到近来的“无管”胸腔镜技术,再到全球首个裸眼3D手术显示系统的推广应用,从个体化治疗到精准医学,何建行带领的团队已使肺癌“日间手术”快速康复变成现实。现在,病人手术后两三小时就可以下地活动及进食,一般术后3天左右就可出院,大大提高了晚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名医简介:何建行,教授,主任医师,博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央保健专家。(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韩文青)

(责编:高奕楠、赵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