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厦门8月30日电 (记者赵敬菡)在今日召开的厦门医改进展媒体沟通会上,厦门市卫生计生委主任杨叔禹介绍分级诊疗经验时指出,构建内在激励与外部支撑相结合的分级诊疗制度,重点是解决好大医院“舍得放”、基层“接得住”、患者“愿意去”三个关键环节。
杨叔禹介绍,厦门从大医院“舍得放、放得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愿意接、接得住”,群众“乐意去、留得住”三大问题入手,实施“慢病先行、两病起步”的策略,以大医院专科医师、基层全科医师(家庭医师)和健康管理师“三师共管”为创新服务模式,加强政策配套和机制创新,积极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初步构建了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一体化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以“柔性引导”为特色的符合医改方向、群众欢迎、患者满意的分级诊疗制度基本框架。
如何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愿意接”、“接得住”?杨叔禹介绍,厦门健全了签约服务收付费机制。签约服务费按120元/人/年标准确定,其中签约居民个人承担20元/人/年,由个人现金或医保健康账户支付;医保基金承担70元/人/年,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500元社会统筹医疗基金支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承担30元/人/年,从拨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列支。签约服务费主要用于激励签约服务团队。此外,还建立了基层考核激励机制,通过奖励性增量绩效充分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2015年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人员人均增加收入2.76万元(2014年全市人均1.77万元)平均增幅55.93%。最高思明区滨海社区6.97万元,增幅143%。
如何让三级大医院“愿意放”、“放得下”?一是改革补助考核机制,改变大医院过度依靠和追求门诊规模的经营模式,把原来对三级医院门诊量的定额补助,调整为对大医院实行与分级诊疗绩效挂钩的财政补助机制。二是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在实行药品零加成后,取消医用耗材加价,同步调整了1157项医疗服务价格,拉开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合理价差。三是引导医疗资源下沉。通过创设“三师共管”团队服务模式把大医院的专科医生和基层的全科医生、健康管理师联合在一起。将三级医院医生职称晋升和下社区相挂钩,同时对专科医师下社区给予专项补助,让他们下基层培训、带教、解决复杂疑难问题。把病人带回基层的同时,把全科医生的水平带起来。四是力促大医院转型发展。大力推进远程会诊、院士指导平台、“双主任”聘任制、医学人文建设、争创“领先学科”、基于国际标准医院理念的培训和认证等工作。让公立医院明确自身功能定位,转型发展从“走量”转变为“求精”,打造优势学科含金量,以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如何让患者“愿意去”、“留得住”? 一是解决基层“缺药”和长处方问题。允许基层使用国家基药目录和基本医保药物目录的常见病、慢性病药品,高血压、糖尿病等常用药和大医院上下对齐;并延长一次性处方用量,最长可达4-8周。二是实行差别化价格和医保报销政策,形成落差。运用价格和医保支付杠杆加以引导,如在三级医院门诊就诊个人自付比例为30%,在基层就诊个人只需自付7%。对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参保对象实行500元医保优惠政策,即基层就诊时发生的国家基本药物的药品费、一般诊疗费和常规医疗检查项目费用,每人每年不超过500元的部分由社会统筹医疗基金直接支付,吸引居民优先选择基层就诊。三是提升基层医疗质量和水平。制定了多系统、十大类核心病种为主的基层病种目录,明确临床路径和转诊标准,通过系统培训,让基层常见病的诊疗质量和大医院看齐。从大医院选拔“医疗总监”派驻医疗机构,协助管理和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让群众在基层医疗机构就医质量可控、安全规范。四是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养老医疗需求结合起来。在改革中,我们要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与“医养结合”有效结合起来,让家庭医生走进百姓家,全心全意服务好普通病患。如鼓浪屿对全岛4965户居民进行了走访建档,不仅管慢性病,也把有医疗需求的老人全部都管起来。五是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服务。依托覆盖全市的“市民健康信息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助力分级诊疗。引入远程会诊系统、可穿戴设备、手机APP等智能服务,方便患者就诊、转诊、自我监测,提高健康管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