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区“长处方”撬动基层首诊——

有了签约医生,看病省钱省心

本报记者  王君平  白剑峰

2016年08月29日08:4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有了签约医生,看病省钱省心(改革敢啃硬骨头)

  “长处方”惠及老病号

  在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社区金马小区,68岁的沈惠英刚走出社区卫生服务站,就被几位老邻居“围观”了。因为她拎着一个鼓鼓的药袋子,里面装着十五六盒药,足够服用一个月。

  同住一个小区,同样的慢性病,医生开的药量为啥不同?沈惠英说,她和家庭医生翁立立签了约,最近又加入“1+1+1”组合,所以药量可以开到一个月。

  6月初,上海在6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启动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开展“1+1+1”(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家区级医院、一家市级医院)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居民自愿选择1名家庭医生,签约时间为1年。在此基础上,再选择1家区级、1家市级医院就诊。签约后,居民仍可自行前往签约组合外的医疗机构就诊,但通过家庭医生转诊可获得一系列优惠服务。签约优先满足上海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居民的需求。如果签约病人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长期服药,可一次开具4周以上的“长处方”。

  截至目前,首批65家试点社区已签约“1+1+1”居民23.09万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19.79万人,占试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0岁以上老人的12.83%,签约居民在医疗机构组合内就诊的占78.55%,在签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占60.8%,就医下沉效果初显。

  大医院处方可“延伸”

  闵行区古美社区中心平吉一村的仇沛珍今年70岁,患有血压高、脑供血不足等疾病。过去,很多药在社区都没有,老人只能坐公交车去上海第六医院开药。慢性病患者回不到社区,原因在于大医院和社区用药目录有差异。

  如今,上海推出“延伸处方”等改革举措,仇沛珍跑大医院配药的次数大大减少。通过家庭医生转诊,她在上海六院看完专家门诊后,社区站点的黄宇鹏医生就可以沿用上级医院的处方药品。如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没药,物流中心会把药品配送到老人家里。

  “延伸处方”让居民看病省钱又省心。以仇沛珍为例,在社区看病不用掏挂号费,加上社区药品零差率优惠,药费一年就能省两三百元。据统计,在社区开具“延伸处方”药品,居民门诊次均自付费用可减少7元。

  “延伸处方”推出后,首先遇到的难题是处方次均费用“超标”。嘉定区马陆镇社区中心主任朱杰曾接到一位医生的电话,说是一张处方的金额已经1000多元了,而平时的处方一般只有100多元。问他方子能不能开?朱杰的答复是:“不看金额,只要符合用药规范就行!”

  对于签约“1+1+1”的居民,上海还开通了“转诊绿色通道”,让居民到大医院不犯难。不久前,闵行区东苑半岛小区的王若兰老人胰腺炎急性发作,她赶紧给古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姚强打电话,姚强通过“转诊绿色通道”,为她联系了中山医院内分泌科专家,半小时就看上专家。从此,老人成了姚强的“铁杆粉丝”。

  医生收入精准测算

  “家庭医生蛮好的”“家庭医生就像家里人”,很多签约居民连声夸赞。

  在上海,居民对家庭医生的认可,源于家庭医生整体水平提高。自2010年起,上海所有社区医生均纳入规范化培训体系,同时建立大医院与社区联动机制,实现了社区医生同质化诊疗。2015年,全市三级医院和区县级医院的门急诊量分别为9003万人次、6940万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8451万人次。

  上海把141项服务基本项目折算为“标化工作量”,形成可对比的“标尺”。家庭医生团队收入多少,可以自己测算出来。例如,根据签约人数、服务质量以及服务项目所需人力、消耗时间、难易程度、风险大小等因素,算出一年的“标化工作量”,最终确定年度薪酬。

  社区医生翁立立告诉记者,他过去是被动等病人,现在是主动找活干。经测算,他今年的目标年薪为21.9万元,比在大医院的同学收入还高。

  上海市卫计委主任邬惊雷说,这次改革的重点是做“加法”,增加签约居民的获得感,赋予家庭医生更多的资源,让家庭医生成为居民健康、卫生资源与卫生费用的“守门人”,逐步建立社区首诊和分级诊疗制度。

  ■点评

  用政策红利吸引患者“下沉”

  “大医院人满为患,小社区门可罗雀”,这是我国医疗资源配置失衡的真实写照。上海在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基础上,推行“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引导居民改变就医习惯,形成合理就医秩序,其改革举措值得点赞。

  目前,我国缺乏有效的分级诊疗制度。居民无序就诊,不仅加剧了看病难,也浪费了医疗资源。从各地的探索看,基层首诊是制约分级诊疗的瓶颈,“患者不愿去、医生不愿接、医院不愿放”成为痛点。上海找准改革突破口,以居民需求为切入点,用“政策红利”吸引居民自愿签约,使难题迎刃而解。

  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是深化医改的“硬骨头”。然而,改变人们的就医习惯,绝非旦夕之功,既不能搞强迫命令,更不能搞“一刀切”,而应建立合理的利益引导机制,让患者尝到甜头,让医生得到实惠,调动医患双方的积极性。同时,协调医疗、医药、医保三方联动,兼顾各方利益,凝聚改革合力,推动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实现“居民乐意去、社区接得住、医院放得下”的良性循环。


  《 人民日报 》( 2016年08月29日 02 版)

(责编:许心怡、权娟)

推荐阅读

人到中年需保养肠胃 中年养生从这几个习惯开始 谈及“养生”,多数人会认为那是老人的事,退休以后才需要考虑。然而事实上,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年人也“疾病缠身”,因此,养生应从中青年开始,抓住重点,防患于未然。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

这种物质会致癌?酱油可乐中都有它 近日,香港消费者委员会检测了市面上40款酱油和鲜露样本(38款为酱油或豉油,2款为鲜露),发现11款含微量可致癌物质4-甲基咪唑。广州老字号珠江桥牌蒸鱼豉油和珠江桥牌金标老抽王的两款热销产品也在列,一时引起热议。 【详细】

人民健康大讲堂|营养“识”堂|保健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