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在第六届长三角肝衰竭临床救治协作网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兰娟等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人工肝治疗中心和人工肝培训基地成立揭牌,这标志着生物型人工肝临床研究正式启动。
人工肝,即人工肝支持系统,是指借助体外机械、化学或生物性装置,暂时及部分替代肝脏功能,从而清除体内有毒物质,代偿肝脏生理功能,使肝细胞得以再生直至自体肝脏恢复。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重症肝病科主任王介非说,人工肝分为非生物型、生物型和混合型3种,目前临床上开展的都属于非生物型人工肝技术,而生物型及混合生物型人工肝可进一步模拟肝脏的各种功能,是今后人工肝技术创新发展的方向,现处于临床研究阶段。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成立人工肝治疗中心和人工肝培训基地后,将加强与有关单位合作,进一步优化人工肝治疗模式,启动生物型人工肝治疗临床应用研究,提高疗效,降低肝衰竭的病死率。(记者 孙国根 通讯员 严晓慧)
(来源:健康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