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健康·生活>>科普要闻

处暑应气美食是鸭肉!还有五大养生秘诀也收好

2016年08月23日09:08 | 来源:人民网-健康时报
小字号
原标题:处暑应气美食是鸭肉!还有五大养生秘诀也收好

今天是节气处暑。处暑过,暑气止,这期间的气候昼夜温差大,降水少。所以,此时节要注意防燥,饮食要调剂周到。

处暑的应气美食是鸭肉

中医认为,味甘、咸,性微凉。能补阴益血,利水润肺,清虚热。民间有“夏吃公鸭,秋吃母鸭”的说法,据说公鸭肉性微寒,而母鸭肉微温。煲鸭汤需冷水炖,鸭汤易带土腥气,熬汤前,把鸭放入冷锅一次加足凉水,同时加姜片、葱段,要注意煲鸭汤不能用蒜调味。大火烧开后小火慢熬,鸭肉烂熟再放百合、萝卜、冬瓜等配菜,潎掉浮沫煲至汤色白厚即可出锅。

不过,鸭汤并不适合所有人,像腹泻、肠胃炎患者以及血脂高、肥胖或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不宜食用鸭汤。鸭汤也不要与鸡蛋、兔肉、鳖肉同食。

处暑开胃还有两宝:萝卜、糯米粥

处暑是暑气结束的时节,表明暑天接近结束。处暑节气的显著特征是空气干燥,人们往往感觉皮肤紧绷绷的,甚至起皮脱屑、头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冒火、大便干结,所以眼下的保健离不开防秋燥。

糯米有养阴的功效,秋季可以适当喝点糯米粥。萝卜也是人们熟知的适合秋天吃的食物,有润燥的功效。女性可多吃些百合,能达到润肺养阴的效果。

同样具有养阴润燥功用的食品还包括鱼类、干贝、海带、芹菜、菠菜、芝麻、豆类及奶类。

总体来说,眼下更应注意饮食中食物的多样性,特别应多吃耐嚼、富含纤维的食物。进食时,应细嚼慢咽,既利于食物的充分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完全吸收,又能生津润燥。

还有这五大养生秘诀——

早睡早起

进入秋季后,人体出汗减少,人的机体进入一个生理休整阶段,水盐代谢开始恢复原来的平衡,心血管和神经系统负担缓解,肠道功能日渐正常,由此,身体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应,一些在夏季时潜伏的症状就会出现,机体也会产生一种莫名的疲惫感,如不少人清晨醒来还想再睡,这种状况就是“秋乏”。

处暑时节正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泻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人的起居应相应调整,尤其是睡眠要充足,最好比平常多睡一个小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乏”。

多喝蜂蜜水少吃姜

营养学家说,季节进入秋天,要多喝蜜,少吃姜。因为秋天气候干燥,燥气伤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伤害肺部,加剧人体失水、干燥。那么,人体就必须经常给自己“补水”,多喝水也就成了我们对付“秋燥”的一种必要手段。

专家建议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蜂蜜所含的营养成分特别丰富,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此外,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蜂蜜具有强健体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红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不仅有利于这些疾病的康复,而且还可以防止“秋燥”对于人体的伤害,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通风透气,早晚添衣

处暑时节,正值初秋,暑热尚未退尽,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当然,‘秋冻’还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更应及时增减衣服。

一定要确保室内通风,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睡觉时腹部盖薄被,以防脾胃受凉。同时,室内可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含氧量。可在床头摆放散发香气的水果,能起到促进睡眠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入睡之前莫贪凉,最好把窗户关上,以防寒湿之邪侵入人体。

护肠养胃

对于消化功能低下的人来说,除了及时治疗、尽量不喝酒、避免冷饮冷食、避免过度刺激的辣椒等调味品、少吃伤害消化系统的药物之外,还要消除不利于消化吸收的各种不良习惯。

按时吃饭。胃肠喜欢有规律的工作,到点就分泌消化液。少吃坏油。烹调方法尽量采用蒸、煮、炖等,不要过于担心加热到软会破坏营养素,因为即便损失一点维生素,也比吃了不消化要好。维生素可以用丰富食物品种的方法来弥补。食物柔软。胃肠负担最小的食物是富含淀粉,各种抗营养因素又比较少的细腻食物。比如山药泥、芋头泥、土豆泥、大米粥、小米粥等。渣子太多的老玉米不适合消化不良者常用。对于那些不太好煮但是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可以用打浆、打粉、煮烂等方式来减少胃肠的消化负担,保证其中丰富的营养成分能更好地被人体吸收。

避免过早添加衣物

秋季养生小常识提示说,“春捂秋冻”之意,是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同时,早晚比较凉了,要注意增加衣服。

(责编:权娟、许心怡)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